魏利斌,南京农业大学博士,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室副主任,省双创人才、区紫琅英才。专注作物分子育种领域研究近20年,拥有20余项技术发明专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创新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农时不等人,农科研究永远在田间地头,今天大多数同事都到如皋薛窑农场开展大田试验去了。”7月5日,梅雨暂歇,记者总算见到了忙碌的魏利斌。眼下正是春播毛豆考种、收获和夏播毛豆种植的关键作业期。当天,魏利斌到实验室观察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的筛选情况。
毛豆、蚕豆、豌豆等鲜食豆类营养丰富,加工产品附加值高。南通是全国鲜食豆类的优势产业区,常年种植面积70多万亩,占江苏省种植面积三分之一以上。在鲜食豆类新品种选育、配套生产技术及产品加工领域,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全国均保持优势地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7月,魏利斌作为人才被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主要从事“应用分子育种技术创制选育高品质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方向研究。
传统育种方法周期长,且无法产生新性状,很难满足市场要求,当下亟待把分子育种技术应用于特色经济作物育种领域。魏利斌攻关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技术不但育种效率高,而且可以创制出许多优异的性状,让鲜食豆类更营养、更健康、更美观,也能更富农。
“单宁作为抗营养因子,较高的含量会限制蚕豆口感、营养水平和加工品质,我们团队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创制出具有荚长、大粒、抗营养因子单宁含量少(<0.3%)的鲜食蚕豆材料。”魏利斌介绍。
同时,团队还在开展耐盐碱大豆、蚕豆、豌豆种质资源的筛选等研究,目前已从上千份豆类种资源中,初步筛选出10余份耐盐碱材料。“江苏省盐碱地资源丰富,培育耐盐豆类品种,不但可以增加豆类作物的种植面积,而且会加快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步伐。”魏利斌说。
“我来南通时间不长,申领江海英才一卡通后,孩子入学很顺利。”谈及对南通人才政策的感受,魏利斌对于人才子女的教育政策连声称赞。孩子能够享受市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做科研。
6日下午,魏利斌趁着梅雨未落来到试验田,实地观察团队开展的各项大田试验。前几天雨水大,田里都忙着排涝,这几天整个团队都在赶进度。“每一株豆苗的高矮胖瘦、生长变化都是科研工作要掌握的数据。”魏利斌表示,以鲜食豆类为代表的特色经济作物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精研科技、培育良种是每位农业科研人员的应尽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