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崇明区 > 文字新闻
走近崇明的特教老师!
发布时间:2023-07-05  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开发区:上海崇明工业园区

  “她不但会喊爸爸妈妈,还培养了画画等兴趣爱好。”琪琪(化名)的变化让父母非常欣慰。在崇明区西门幼儿园特教部接受了3年教育后,这个从小失聪、不会说话的6岁女孩学会了融入校园生活,脸上经常堆满笑容。

  教育对琪琪的改变并非个案,本区特殊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很多像她这样“特别”的孩子获得了接受特殊教育的机会。记者从区教育局了解到,经过上一轮特教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崇明特殊教育体系持续优化,从学段上不断加快义务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特殊学生入学率持续增长。

  阳光是如何照向更多像琪琪这样的孩子的?带着一份尊敬之情,记者日前走近崇明特教老师,聆听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动人故事。

  上午9时,崇明区西门幼儿园特教部,太阳暖暖地照在操场上,几位老师分别带着几组孩子在操场上开展活动。孩子们或围成一圈做游戏,或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前行。特教部负责人陆爱华笑着朝他们竖起大拇指,大声夸赞:“真棒!”

  西门幼儿园特教部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聋儿语训班,当时招收的主要是身患听力障碍的孩子;2010年增设了启智班,并组建特教部,招收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陆爱华介绍,目前,特教部共有23个孩子,包括有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听障等不同障碍类型的孩子,“由于这些孩子存在先天或后天生理缺陷,所以仅仅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艰辛。”

  对于新入学的孩子们,教他们怎么吃饭、上厕所,给孩子擦口水、添衣服、换尿布,甚至还要教他们学走路……而这一切对于特教部老师来说,都已经是家常便饭。

  幼儿沈沈(化名)让陆爱华印象深刻。入园前沈沈被确诊为听障伴随中耳炎,需要定期治疗。沈沈的父母是聋人,孩子生病了因沟通不便不能正常就医,陆爱华既当她的老师,又当她的“妈妈”,每次都是她在医院奔波忙碌,陪着孩子做各种检查。康复训练时,更是倾注不少心血。陆爱华告诉记者,“戴助听器之后,听障孩子虽然能够听到声音,但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声音是什么东西,他们没有‘声音’这个概念。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他们察觉声音,辨识声音,理解语言,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为帮助听障学生学会发音、发准音,老师们一会儿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有无与大小,一会儿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下巴、喉咙上,感受声音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

  “一个简单动作要做成百上千遍,有时一个发音甚至要经过几个月反复训练,一堂课下来,嗓子经常是沙哑的。但只要孩子能有所收获,付出再多也值得。”陆爱华说。

  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老师们还制定了个性化课程,从生活自理,到知识学习、游戏运动,用不同的针对性教学方案,使学生真正得到提高,经过几年康复训练,部分学生能顺利进入普小随班就读。

  将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落到实处,全面提高特教质量,陆爱华和孩子们的故事是一个缩影。记者从区教育局获悉,目前,崇明学前特教实现街镇覆盖率100%,义务教育实现4个学区全覆盖,高水平完成了市教委提出的“50%学校配置资源”目标;实现特殊学生建档率100%、五大领域评估率达到100%。

  位于港西镇的崇明区培林学校里,有100多名特殊孩子,这里的孩子因先天或后天因素,患有中高度智力障碍,同时伴有脑瘫、自闭症等残疾类型。

  “嘎吱——”推开门,五年级副班主任林妹走上台。她时而缓步走到孩子面前,一手扶着特制的课本,一手拖动着孩子的手在书上画出一个个数字,时而温柔耐心地讲解。“一般的小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字已经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却并非易事。”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林妹已经站了16年。

  16年前,林妹从普校转到崇明区培林学校任教,她说,记得刚入学时,孩子们对学校生活感到特别不适应,路不熟,上厕所很难,有的孩子还无法独立吃饭。作为特教老师,就得一个个带着他们熟悉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班主任的办公桌就在教室一角,没课的时候,他们就坐在教室一侧,关注孩子们的情况。

  而这些并不是最难的,面对一些叛逆的学生,才是更难的事情。“因为身体上的缺陷,有些学生的情绪很不稳定。”林妹曾遇到这样一位男孩,身患智力障碍,没有交流能力,更没有基本的规范意识和课堂纪律,动辄哭闹、吼叫。通过观察和家长沟通,她得知,长期不良的家庭教育,使这个男孩只能用极端的方式表达情绪,“尤其是青春期,更是如此,一点儿不合心意,就要炸毛。”对此,她从安抚孩子及家长的情绪开始,常以欣赏的眼光和孩子沟通,在鼓励的同时举一反三,培养他的纪律意识,“无数次的重复和尝试,在没有看到孩子成长前,我们都不能放弃。”老师们的不懈努力让他有了变化,不良情绪行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

  “后悔选择这行吗?”赶往下一个班级的路上,记者问道,“16年,您很难尝到桃李满园的甘甜,却要付出更多精力。”

  “能听学生喊我一声‘老师’,看到孩子们新认识一个字,收到他们用心制作的贺卡,就能让我感动很久,这就是特教的意义。”在走廊,林妹望向班级,“今天他们还学会区分早上8点和晚上8点了,我特别开心。”

  从事特教事业多年来,崇明特教中心的老师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打开属于他们的一扇“门”,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

  “特教老师光有爱心远远不够,还需要有‘专业的爱’,探索适合残障孩子的发展之路。”崇明特教中心专干唐俊华向记者介绍,面对一个只有十名左右学生的班级,班里由患有自闭症、脑瘫、多动症等不同类型的学生们组成,种种状况,让人出乎意料,“这需要特教老师掌握专业知识,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

  对此,培林学校开设了认知、语言、社会适应等基础性课程,对学生进行视听语言方面、身体运动协调方面、认知方面的训练,矫治儿童多动、自闭、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潜能。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医教结合送教上门服务,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特教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引领孩子,给予他们更科学的指导,让他们相信‘我可以’。”老师们也希望,能有更多康复医生进校园,为特殊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和康复环境。

  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这些孩子将何去何从?

  面对这一难题,根据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崇明将以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特教班为主体,持续优化中职学校特殊专业设置,为残疾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本区残疾学生升入中职学校入学率达75%;此外,将进一步加强中职校特教班管理,增置适合市场需求和残疾学生特点的专业,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区残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作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拓展学生融入社会渠道。

  “希望孩子们每天能够进步一点点,努力掌握生活技能,走出校园能独立生活,这是我们最期望的。”谈到特殊孩子的未来,培林学校校长、崇明特教中心副主任朱慧坦言,作为特教老师,他们或许很少能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孩子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未来可以自食其力,这些,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上一条:李中在旌德泾县调研时强调:聚焦主导产业 聚力招大引强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