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开层层泥土,重现6000多年前的江南文化面貌;行走在遗址间,领略灿烂辉煌的江南史前文明。在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南岸,关于草鞋山的故事讲述从未停止。
日前,“纪念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园区举行。专家齐聚论道,进一步整理和展示草鞋山遗址的考古成果,深化苏州地域文明探源、长江下游文明进程、古城发展变迁与江南文化绵延等课题研究,提升草鞋山遗址在考古学界的地位和关注度。
草鞋山遗址是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中心聚落、江南文化的源头,被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苏州工业园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50年前,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开展首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三叠层”,具有考古学上的里程碑意义;50年后,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面向社会开放,市民可以自由行走其间,闻鸟鸣、嗅花香、观文物,感受来自6000多年前的历史与文化回响。
半个世纪前,考古工作者们用一把把手铲,在草鞋山叩问文明的沃土,探寻江南文化的源头故事。作为太湖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迄今为止,草鞋山遗址经过了8次考古发掘工作。
近年来,园区高度重视草鞋山遗址保护利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园区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任首席专家,并邀请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开展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2020年,完成遗址全范围考古勘探,全面摸清地下遗存的分布与保存情况;2022年,以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为契机,园区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及转化利用,启动草鞋山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并编制中长期考古研究计划。
在王巍看来,草鞋山遗址是揭示长江下游文明进程从起源到加速到形成的一个最全面的遗址,是研究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一部完整“地书”。草鞋山遗址几次重要的考古事项奠定了其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意义——草鞋山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三叠层”;在良渚文化墓葬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器,强化了该时代与文明的联系;草鞋山遗址还发现了人类最早带有灌溉系统的水稻田,这些都深化了人们对该地区早期的文明探源,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良渚文化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座公园,穿越了六千年。去年12月,草鞋山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这是江苏省此次唯一入选的遗址,也是苏州市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以此为契机,园区将进一步推动草鞋山遗址保护工作,深入挖掘草鞋山文化内涵,让沉睡在草鞋山下的文物“活”起来。
推动考古和文化遗产研究阐释、活化利用、传承传播,考古遗址公园是一个重要的载体。2021年,园区建设完成“行走在遗址间”草鞋山遗址保护主题展厅及草鞋山考古工作站;2022年6月,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成为探源江南文明的首选地。核心区开放一年来,推出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100万人次参与,成为业界交流、青少年研学、市民文化游览的热门场所。
“考古遗址的重要价值之一便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园区依托草鞋山6000多年文化资源,精心策划、主动创新,把蕴藏在地下的文化遗产‘请’到地上,让历史文物融入时代、融入生活。”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负责人贾辉介绍,园区打造了草鞋山文化节,建设草鞋山数字化空间,依托考古成果,结合创意与科技,讲好草鞋山故事;推出“草鞋山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开发了沉浸式公众考古研学课程,并开设“文物会说话”“考古进行时”等品牌专栏,用当代语言讲述珍贵的文化遗产,让神秘的考古与市民的期待“双向奔赴”。
据介绍,截至目前,草鞋山遗址发掘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日前,由苏州工业园区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共建的草鞋山遗址考古工作站正式投用。工作站遵循“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边研究、边宣传”的“全方位考古”原则,进一步聚焦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辐射苏州东部地区进行江南史前文明考古研究,深入开展苏州地域文明乃至长江下游文明探源工作,揭示苏州作为江南文化核心城市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自开发建设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还一直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园区围绕“江南文化”品牌建设,重塑江南文化核心地位,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特色、时代特征、园区风格的江南文化品牌。
“当前,苏州工业园区正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讲好草鞋山‘江南文化’源头故事,是把园区有机融入江南文化系列版图、以文化‘软实力’助推发展‘硬支撑’的有效路径。”园区宣传和统战部副部长、文体旅游局局长殷卫东说。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坐拥6000多年的草鞋山文明,苏州工业园区将不断从中汲取能量,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通过持续性地开展考古工作,进一步挖掘草鞋山的文化价值与内涵,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