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空间既是农村居民公共生活的场所与领域,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资源与资产,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平台和新引擎。公共空间治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关乎一方改革发展稳定。
借着改革的东风,我县深入贯彻省委提出的“依法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重要精神,因地制宜,不断规范农村公共空间管理使用、促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建设“强富美高”如东新农村。
如今,行走在江苏如东广袤大地上,一场巨变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祝套村通过请第三方公司对全村土地进行全面测绘测量、汇总、分类、核实、清收等步骤,共收回集体土地961.87亩,新增村营收入61.51万元。”新店镇祝套村党总支书记周良告诉记者,在新店镇西南部的祝套村,改革红利在村里不断释放。
作为全县农村公共空间治理试点村之一,祝套村创新性地开展集体资产资源(集体土地)治理工作, 大胆尝试、大力推进土地资源空间治理项目。
治理的东风正吹遍扶海大地,像祝套村这样的村居还有很多。
2022年,我县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治理,快速有效地增加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海河滩村对排查整理出的资产资源进行盘活及再利用,增加村营收入46万元;茗海社区激发闲置资产增收潜力,对老三园饭店及老村部进行升级改造,每年新增收入102万元;沙庄村利用排查出来的公共资源建设微景观,为群众业余休闲娱乐提供空间载体,有效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探索形成了公共资源利用的新路径;城中街道六总村,摸清家底,底清数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逐项治理,村营收入增加139万元。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县25个试点村及6个单项课题村累计收回及盘活利用房屋资产17726平方米,收回集体土地4852亩、集体水面2125亩。清理收回的经营性资产资源全部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村经营性收入新增到账1425万元。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发展乡村生产力。这一笔笔的真金白银,正是我县盘活“沉睡”集体资产,激发农村经济“活水”所带来的红利。
“年初,我参加了村里的村民代表大会,听说了村里要进行公共空间治理,也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村里的环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塘镇沙庄村村民葛加银高兴地说,“路边河边铺了草皮,装上了路灯,有些路口还弄了小景观,浇了鹅卵石路,安装了健身器材,供村民们锻炼身体和休闲,深受村民欢迎。”
自公共空间治理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沙庄村集中力量重点治理5条道路共计10.3千米,对道路进行美化升级,整合力量种植绿植、铺设草坪、实施路田分界、建设微景观。
让“有限空间”释放出“无限可能”,以“小切口”统筹做好“大文章”。眼下,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正徐徐铺开!
加快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巩固提升治理成果,才能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大豫镇党委书记陈永强告诉记者,大豫镇强民村采取“村企共管”,注重“建管并重”,制定了符合本村特点的管护模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环境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当前,全县各试点村和单项课题实施村探索创新管护模式,力求建立多元化的管护机制。曹埠镇上漫社区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智慧管护平台”,对全村公共基础设施实施数字化精准管护;洋口镇南渔村通过无人机、电动巡逻车加强日常管护;袁庄镇孙庄村、栟茶镇茗海社区等与村民签订保洁协议,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对河道、道路、公厕、养老、卫生、社区服务等设施进行日常保洁,同时提高村民收入;苴镇街道何丫村等实行“积分制”对老百姓门前屋后管护情况进行激励约束,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管护的意识和热情。
汇聚群众“共”的力量,取得“治”的效果,才能实现治理方式的变革。我县各试点村在摸清公共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管护模式,建立各具特色的管护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治理成果。
势起风至,战鼓紧擂。全县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正当时,先后形成典型案例90篇,新闻报道《江苏如东:以公共空间治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被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省级媒体相继刊发,总结推广如东有益经验。
接下来,我县将铆足劲拉满弓,以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为抓手,因地施策、创新举措、高效实施,建立持续常态的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向存量要空间,向土地要效益。县委副书记许金标表示,我县以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激发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紧紧围绕农村“三资”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推进农村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治理的溢出效应、推进的融合效应、基层党组织的执行效应越来越明显,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今年,我县将继续扩大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的辐射范围,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拓宽强村富民路径,全面推动如东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眼下,如东这扇通往乡村振兴之路的“幸福大门”正缓缓开启,一首乡村振兴新的华彩乐章正在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