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至6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汉举办“2023年全国非遗曲艺周”。此次曲艺周组织全国145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展演。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了“浦东说书”“浦东宣卷”“锣鼓书”“独脚戏”和“评弹”5个国家级曲艺类代表性项目,共24名参演人员参与本次展演活动,前三者来自浦东。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锣鼓书入选,成为了浦东非遗的“001”号。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演出时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早期单人坐演,后逐渐改为双人或多人站立说唱乃至表演唱,配有琵琶、扬琴等丝弦小乐队,多以长篇和中篇传统书目为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谈敬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顾佳美、朱红琴,以及奚建龙、朱芳在曲艺周中献演《幸福敲我门》。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曲艺节目《养猪阿奶》曾风靡全国,而它的艺术门类便是浦东说书。浦东说书又称“钹子书”“沪书”“农民书”,起源于浦东川沙和南汇,常以浦东的东乡语和浦西的西乡语演唱。浦东说书声腔系由“说因果”的“因果调”演变而成,表演时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康毅在曲艺周献演《庙里有个老和尚》。
浦东宣卷是由苏州宣卷流传至浦东西部地区后形成的以浦东方言说唱的地方特色民间曲艺,俗称“念宣卷”“仙卷”。其雏形见于清乾嘉年间的素油道场之中,出现了以唱宣卷为职业的艺人。宣卷艺人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民众说讲民间事物和民间传说,故又被称为“说讲人”。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特色。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福妹、陆瑛,以及朱平红、叶忠明、钱友林、夏剑青、严国华、蔡美花、张文福、陈大志在曲艺周中共同献演《一碗天价阳春面》。
此次赴汉的上海参演节目分别与全国其他省市节目组成文艺小分队,以进景区、进社区、进剧场、进商圈演出为主,共计参演15场。演出节目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和欢迎,全体演职人员克服高温天气,每场演出精神饱满,台上表演精彩万分,台下看得津津有味。此次曲艺盛宴对于激发曲艺传承人的艺术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励传承人更好地传承、保护曲艺类非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