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江苏省昆山市的田间地头,让人不禁感慨这座城市的“双面绣”特征:水乡古镇里盛产阳澄湖大闸蟹等“不时不食”的农产品,工厂周边的设施农业一年四季为苏州、上海等地提供新鲜果蔬。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苏州“粮仓”,蜕变为霸榜多年的“百强县”,“昆山之路”的创新内核,令这座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不断突破“谁来种田”“如何致富”“如何管理”等难题,奋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县域示范。
“90后”的周园园是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大学毕业后就走进农田,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农业发展新实践。“像樱桃番茄这样的新品种,种植方式与普通番茄完全不同,对应的渠道也不再是农贸市场,而是水果店。”周园园说,最近她正在探索引育新品种,发展家庭农场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昆山,像周园园一样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有近2000人。这些“新农人”如同一个个火车头,在带动周边农户提升种养技术的同时,也成为业态模式创新的带头人。
“昆山早早完成土地流转,开启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对于昆山来说,发展都市高效农业,在保障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融合发展更符合自身实际。”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计华明说。
从传统农业到都市高效农业,昆山抓住的“牛鼻子”是科技创新。在将农民变成职业的同时,昆山正在引进“外脑”,将大棚变成生产线。
位于昆山陆家镇的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是一家2021年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走进中心的示范大棚,只见多种型号的机器人穿梭于作物之间,在温湿度传感器、定位仪等帮助下,干净利落地完成育秧、浇灌等生产步骤,大大减少了人工作业。
“我们正在探索农业大数据应用,引育的首家企业苏州中农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获评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昆山市双创人才。”该中心主任魏灵玲说。
如今,昆山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6.7%,由科研院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力正在令一批昆山“土特产”变身“金字招牌”。
在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引进的“长江3号”“申江1号”“江海21”等河蟹新品种,有的比常规品种提前2周左右上市,让阳澄湖大闸蟹的食客无需等到“秋风起”就能享受美食;在昆山水稻产业研究院,结合昆山稻米产业实际所形成的稻米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方案,正在育成一批“昆”字头系列品种,让昆山大米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人才引领加科技创新,昆山164个行政村正步入“百村共兴”快车道。2022年,昆山农业生产总值达30.99亿元,增速较地区生产总值高出0.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9.3万吨,比上年增长2.2%,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和2022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昆山高新区泾河村位于城乡接合部,得益于工业发展,该村成为昆山首批村级集体经济超千万元村。如今,先富起来的泾河村人正在探索共富之路:依托村股份合作社建立物业团队,带动60余名村民就业,新增村级收入300万元以上;联合邻近9个行政村合资共建42500平方米人才公寓,吸引人才进驻。
“我们同样面临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单靠务农很难提升收入,从集体经济中挖掘致富潜能成为我们的重要方向。”泾河村党委书记费建忠说。
近年来,昆山从调动干部积极性、规范强村公司、加大项目建设和资金扶持方面入手,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寻求增量。同时,探索村级集体无证资产分类处置,联合多部门采取“一事一议”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盘活村集体资产存量。
昆山开发区兵东村夏驾园农贸市场由于历史原因,虽具备建设用地使用证等,但因原开发建设主体已不再具备相应资格,报建主体与办理主体不一致,部分店面房无法取得不动产证。发现这一问题后,昆山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资规局、住建局召开协调会议,帮助补办集体资产产证,增强农贸市场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目前,昆山已为全市28个集体“无证”资产申请补办产证,助力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
富起来的昆山更在破解先行者面临的新难题。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策略的实施推进,本就人多地少的昆山如何将分散在全市各个板块的要素资源进行集中,吸引重大项目落地?昆山的答案是共建共享。
不久前,昆山成立市乡村振兴“百村共富”基金,意在以项目化方式整合村集体闲置资金,投资市国有企业优质项目等,持续反哺农业农村农民,支持共同富裕。
同时,昆山探索创立“昆味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昆味到”线上销售平台,整合全市农业资源,培育全品类、全产业链农产品大品牌。“政府打品牌,增加了我们产品的影响力。”润正生物总经理郑雪平说,目前公司每天都要生产20吨菌菇供给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
2022年,昆山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44583元,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83:1缩小至1.80:1。目前,昆山正在通过集团化模式打造健康联合体、教育共同体等,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红利“百村共享”。
位于昆山南部的锦溪、淀山湖、周庄三镇保留着昆山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2022年,一条名为“昆山之链”的骑跑道开始建设,将区域内湖湾空间、镇村空间、农业空间进行串联,优化城乡功能布局的同时推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
不久前,昆山“澄淀”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规划发布,提出立足世界级湖区定位,打造以淀山湖镇、周庄镇、锦溪镇三个古镇为核心,六个特色乡村为组团共同发展的乡村建设新模式,将该区域率先建成昆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从一村一镇各自发展,到如今全市统筹连片升级,昆山对乡村治理的思路转变不仅体现在“自上而下”式的“百村共治”,也体现在激发“自下而上”式的村民自治。
位于阳澄湖畔的武神潭村风景秀丽。为了在守住乡愁的同时提升村民居住环境,当地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作为治理“靶点”,设置“红黑榜”、文明户考评、美丽庭院评比等办法,让村民们相互“比一比”“赛一赛”,自觉打扫宅前屋后。
“农村都是熟人社会,大家都好面子,不能单靠‘禁’,要多靠‘疏’。”武神潭村党总支书记俞烽说,为了照顾村民习惯,村子在改造提升的同时还为每家每户保留了一小块“菜圃”,让村民能够自己种植瓜果蔬菜。
从周庄镇开展“吃讲茶”调解邻里纠纷,到陆家镇探索“香樟树下话文明”推进移风易俗,一批由基层探索出的村民自治办法已形成品牌,向昆山多地推广。近年来,昆山先后获评2019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起来的昆山农村成为越来越多创业者的乐土。“新昆山人”续文华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建立花卉产业联合体,将小小蝴蝶兰做成富民大生意。土生土长的龙潭湖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吴伟忠,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打造现代化农业园带动村民致富,助力该村先后获得苏州市康居特色村、苏州市十佳最美乡村等称号。
2022年昆山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2家,全年共接待游客7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根据昆山“百村共美”计划,未来当地将推进特色康居(宜居)村庄全覆盖,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着力建设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牧场,塑造江南水乡人居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