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上,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共同签署“通武廊”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推动在整合要素资源、消除行政壁垒、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等层面的通关一体化,共同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试点示范新高地。
为更好地发挥“通武廊”三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桥头堡”和“主力军”作用,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此次合作协议突出加强顶层谋划和规划对接。合作协议提出,在三省市党委、政府领导下,共同争取国家有关部门认可和支持,努力推动一体化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系统集成。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导向,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逐步推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向要素市场、区域市场一体化延伸拓展,共同探索科学有效的协同发展新模式。
在共同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方面,合作协议提出,加强规划对接,持续打通道路交通堵点,推进区域内跨界道路项目加快实施,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区域交通联合执法,统一认定标准、处罚程序和政策规范,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完善交界地区进京检查联勤联动机制,促进区域执法协同联动。积极争取京津冀三省市支持,逐步实现区域内公交“一卡通”畅行。
在共同打造一体化生态保护屏障方面,合作协议提出,加强永定河、北运河等跨区域骨干河道水环境治理、上下游生态修复及沿线景观建设,着力构筑跨区域生态廊道,发挥生态屏障作用;探索推行河长制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信息互通、定期联合执法巡查、跨界监测、异地互查等监管机制,持续提升协同治理水平。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区域内大气环境监测预报、应急联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在共同提升产业一体化发展协作水平方面,合作协议提出,落实《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以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为先导,以产业、功能、人口的优化配置为主线,明确三地主导产业定位,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引导产业合理进行梯度转移。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廊坊开发区、廊坊北三县省级以上开发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重点园区协同对接机制,推动“通武廊”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
在共同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改革方面,合作协议明确,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共同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规范统一、信息共享互认、改革协同共进的区域一体化市场准入标准。推动完善政务服务“区域通办”业务平台,不断拓展“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地受理、异地审批”。
在共同深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合作方面,合作协议强调,强化科技创新协作,在《“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的基础上,共同探索搭建区域科技平台、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共享交流平台,为三地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三地创新政策融通共享,推进资本、技术、产权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巩固“通武廊”职业技能大赛成果,推进人才引进互融互通、人才培养共育共培。
合作协议还提出,共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探索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开发利用;建立健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推进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协同规划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共同打造各具特色的运河城市品牌、服务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协同发展。
此外,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养老资源和文化体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各类社会事业同城化发展。持续深化三地教育合作,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共同提升教育水平。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持续推动区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共享、联动协作。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逐步提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持续拓展京津冀养老协同试点范围,探索建立统一的护理员准入和评价制度,提升三地护理员职业服务水平,搭建三地养老服务人员流通机制。完善跨省市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合作意见,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矛盾。健全维护社会稳定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社会治安联防联控力度,提升整体防控水平,充分发挥首都“护城河”作用。
武清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杜全胜表示,近年来,“通武廊”三地在加强产业合作、做优生态环境、完善交通网络、深化人才交流、创新协同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有力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了三地深层次的合作。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部署,行动化、具体化、项目化谋划推进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地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程度开展协同合作,以更加精准的站位、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强化对接,以通武廊“小京津冀”试验示范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