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鲜香的巫山烤鱼,栩栩如生的红叶叶雕……5月25日,“重庆三峡库区绿色发展”主题调研采访活动在巫山启动,记者随团采访时了解到,今年五一节期间,大型长江情境夜游《三峡之光》实景演绎再次上新,其延伸产品夜游集市刚一推出,便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夜幕降临,采访团来到巫山县旅游码头时,刚开张的夜游集市张灯结彩、热闹不已,一艘装点成汉唐风格的游船从旅游码头缓缓出发。
“这就是我们推出的大型文旅项目———长江情境夜游《三峡之光》。”巫山县相关负责人说,项目以游船为载体,融入“全景化”“梦幻感”“互动性”等前沿光影科技艺术,在全长12公里的旅游线路中, 全方位呈现启航入画、巫山云雨、诗舞千年、宁江史话、霓澜江东、神女无恙、大美巫山七幕场景,生动展示了巫文化、巴楚文化、移民文化等巫山独特的文旅资源。
船内丝竹声声,演员们身着华服,载歌载舞传递着本土特色文化;从船上眺望,江岸边的巫山县城霓虹璀璨,千栋楼宇点亮夜空,勾勒出一道道耀眼的城市天际线,让人大饱眼福。
“为了打造最佳的视觉效果,我们对岸上150多栋楼体、4.6公里岸线景观、神女庙及周边山体和巫山长江大桥两侧两条山脊线等建筑集群进行了创意光影改造,共铺设安装了新型环保节能灯具4万余套,打造出三峡库区城市独特的夜景体系。”巫山县相关负责人说。
船行至巫山龙门峡,嶙峋崖壁上,运用裸眼3D技术投射的巫山神女美轮美奂,船上游客纷纷掏出手机拍摄下眼前的美景。
“巫文化的神秘、神女的多情被融入到歌舞表演,光影交错中,乘坐游轮就能领略巫山文化史,简直太震撼了。”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朱爱军感慨。
事实上,《三峡之光》只是巫山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提升文旅竞争力的一个缩影。这几年,围绕“旅游+”“+旅游”,巫山不断推进三产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巫山旅游竞争力。不仅将巴蜀文化、巫文化、神女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景区打造中,实现文旅融合,还依城、依景、依通道布局了一批以农耕体验、回味乡愁、养老养生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同时,深化商旅融合,提档升级了高唐美食街等特色商旅街区,培育开发特色驿站餐饮、情景零售等业态,让旅游消费热起来。
“生态和人文是巫山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巫山县相关负责人说,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盛势,搭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个“整车”,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对此,采访团专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朱爱军认为,巫山历史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在2300余年里,大溪文化、神女文化、巫文化等在此交融,汇聚成熠熠生辉的巫山文化。他建议,巫山应集中资源力量,深度挖掘长江三峡沿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在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塑造属于自己的人文符号,进一步擦亮三峡旅游的金字招牌。
他举例,这几年上海就围绕黄浦江、苏州河这“一江一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在改造滨江生态中融入了上海独有的红色文化、吴越文化,留住城市文脉,唤醒了人们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