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昆曲申遗二十二周年!
回顾昆曲600年历史对千灯来说,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情怀,“昆曲鼻祖”顾坚从这里走出,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亲题的“昆曲发源地”足以证明这里的文化底蕴,著名作家白先勇挥墨写下的“昆曲仙乡”更彰显了这里的风雅之美。可以说,这些年在传承和弘扬昆曲文化上,千灯从未缺席。
35朵戏曲“小梅花”3位学员获“国戏杯”金奖,11个集体节目获全国小梅花金奖,多名学员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深造。这些年,昆曲传承事业在千灯蓬勃发展。
聚集擦亮少儿昆曲文化“金名片”,千灯积极探索昆曲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挂牌成立秦峰少儿昆剧团,并以每年近200万元的资金,全力支持少昆团运营,实现真正意义上昆曲后备人才统一培养模式。在“有机构、有投入、有未来”的“三有”体系支持下,千灯的少儿昆曲事业繁荣发展、特色彰显。同时,千灯坚持“走出去”的思路,为少儿昆剧团学员搭建对外展示的舞台,维也纳金色大厅、北京恭王府、上海浦东机场等重要舞台和重点区域都有小演员们的身影,他们精湛的演技赢得了掌声和好评。
随着少儿昆曲品牌的持续打响,少昆团成为大家来千灯必打之卡,可以说是,专家点赞、老外爱看。在与小演员近距离的互动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少儿昆曲的生机,更能体会小演员们的坚毅,正如白先勇、田青两位先生所写的“千灯小昆班真的不一般”“最美昆曲小传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位是耕耘昆曲数十载的“中国好人”,一位是“国戏”昆曲专业昆山第一人。在她们身上,一段与昆曲有关的师徒情深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人这一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心无旁骛的去做一件事,而她不忘初心使命,始终坚持梦想,为了传承“百戏之祖”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60岁的徐允同自学昆曲;退而不休,耕耘不止,创立千灯镇“小昆班”,钻研出一套昆曲教学体系,在昆曲文化传承之路上默默耕耘16载;德艺双馨,播种希望,用爱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进步,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精心培育出25朵昆曲“小梅花”,让“梅花”香满这个千年古镇。
11岁与昆曲的初次邂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被昆曲动听唱腔所吸引的杨优主动要求加入“小昆班”,在徐允同的悉心指导下,杨优进步飞快,很快成长为学校里数一数二的“名角”。在第十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决赛,杨优一举摘得金奖。
去年7月,杨优以技术分全国第三,超文化分数线30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戏曲学院(简称“国戏”),昆曲专业正式录取,成为千灯乃至昆山培养的第一位进入“国戏”的昆曲人才。
近日,杨优经评审通过,正式加入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成为全国最年轻会员。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是中国昆曲古琴界唯一由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充分吸收了现今中国昆曲和古琴界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同时也注重团结和培养昆曲、古琴的基层新生力量,多年来为保护和弘扬中国的昆曲、古琴艺术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
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镇与网易联手打造昆曲版《忘川风华录》,围绕千灯古镇、昆曲等传统文化元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秦峰塔、恒升桥、尚书浦、石板街、古戏台等具象化事物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故事生动再现,充分体现出昆曲的历史渊源、戏剧内涵,打造“昆曲+”数字文化体验。平台上线一天内,实现7.3亿+阅读量,2000万+曝光量。
简单而又纯粹,淡雅中有意韵。600年来,五尺高台那教人柔肠百转、心灵震颤的唱词,一字一句唱出了风花雪月,道出了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