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创业:从“农区”到“景区”
4月7日下午,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大圩镇游客接待中心广场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游客们在这里搭帐篷、放风筝,享受假日悠闲时光。还未到葡萄采摘季,这个春天,大圩镇的各个草莓园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节假日期间,每天来我这摘草莓的有1000多人。”在大圩镇百果园路上,田田草莓园的老板白增艳这个假期格外忙碌。“我2007年开始种草莓,当时只有一个半大棚,只种一个品种。”白增艳介绍,如今,她的草莓大棚扩大到73个,拥有5个优质品种,年收入可达五六十万元。
白增艳的草莓园是大圩镇一次创业的一个缩影。2003年以前,大圩还是一个传统农村乡镇。“2003年,镇里举办第一届葡萄节,拉开了大圩第一次创业的序幕。2012年底,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征程。”大圩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十多年来,“大圩葡萄文化节”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旅游活动的知名品牌。农产品变成了旅游产品,农田变成了景区,每年旅游创造的经济价值2亿多元,2018年大圩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3.2万元,乡村旅游已然成为主导产业,大圩镇更是收获了17块沉甸甸的“国字号”招牌。
二次创业:新起点“再出发”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五年前,就在大圩农家乐还“一位难求”时,大圩镇党委政府已经看到了即将到来的瓶颈。
“近些年,周边乡镇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同质化竞争给我们造成了强大的外部压力。”大圩镇党委书记钱炳表示。内外压力并存,转型之路任重道远。抓住全国、全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大圩镇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所谓的‘二次创业’,是要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钱炳称。
传统产业升级主要围绕控产提质做文章,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的道路。目前,整个大圩的农产品,特别是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大圩葡萄”“大圩草莓”“大圩蔬菜”,绿色认证工作已完成了三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将全部实行绿色认证。
而新兴产业培育,则代表了大圩的“未来”和“新可能”。
产业培育:从“景区”到“高地”
近年来,在“求新”的道路上,大圩的马拉松早已名气在外。
2018年生态大圩国际半程马拉松荣获国家银牌赛事及“自然生态”特色赛事奖项。水网交错、路网纵横、林木成行,水乡田园浑然天成,为大圩举办生态马拉松提供了绝佳“气质条件”。今年5月,大圩即将迎来第五届马拉松比赛。“我们将借助马拉松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发展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相关体育产业。”
大圩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沿着花园大道向西,在道路北边,春日里的磨滩村,草木萌发出嫩绿的新芽,一派欣欣向荣。
从空中俯瞰,村中整修过的水系形成花瓣的形态,尽管只是雏形,但“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的独特水乡景观呼之欲出。
滨水休闲公园、稻田泳池、艺术家村、乡村民俗体验、精品民宿……中国首个圩堡文化特色小镇——“圩美·磨滩”乡村振兴项目已经动工。目标直指合肥近郊游首选“休闲消费目的地”、安徽乡村振兴项目示范区、长三角地区乡村生态度假胜地,为市民的品质生活提供了最佳依托。
而在花园大道以南,囊括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合工大智能研究院、滨湖金融小镇,依托国家广播影视科创基地和省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突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环湖生态三大特色,按照高品质、低密度、生态型、国际化方向打造的滨湖卓越城也吸引了众多目光。
“这就是今年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科学家、金融家、艺术家‘三人行’经济。”在钱炳看来,“这必将成为大圩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二次创业的助推器,大圩也将成为合肥乃至安徽最具魅力的城市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