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配置资源,集约利用土地,整治提升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大力推进退散进集工作,招招剑指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要害所在,为可持续发展腾出各类要素空间。
“退”与“进”的齐头并进,在开发区(高桥街道)激发出澎湃活力。
以诚待人,跨越“退散进集”深水区
有人说,“退散进集”工作是一项难啃的硬骨头,用开发区(高桥街道)经济发展科副科长魏国良的话来说,这项工作不好做,得扛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担得起看脸色的压力,给得起无限多的耐心。
“退散进集”工作在开发区(高桥街道)全面铺开后,企业腾退工作并非没有阻力。去年史桥村某电子元件厂被列入名单,该厂租用集体土地34亩,效益一般且有粉尘污染。针对这一情况,魏国良与同事们迅速采取行动,于去年4月走访该企业,5月完成评估,通过8个月的反复协商、劝说、解释,于去年12月10日签约,如今厂房拆除工作已经完成,土地也已进入复垦阶段。
然而这8个月中,魏国良早已记不清楚自己吃了多少回闭门羹。“因为企业负责人对政策不理解,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工作得慢慢做。”他告诉小编,为了让企业清晰地了解政策,他一次次带着宣传政策上门,从耐心讲解政策,到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最终,赢得了企业的认可,同意签约腾退。
自“退散进集”工作启动后,魏国良在办公室待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次次的上门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对他来说,每周走访企业,已变成习惯。
今年“退散进集”工作还在继续,难度也越来越大。在魏国良看来,不管企业配不配合,为他们服务就是自身的工作。除了把政策宣传到位,获得企业的支持与理解外,他们还在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希望能为他们谋个好出路。根据每家具体的情况,帮他们详细分析,结合政策,为他们拟定适合的搬迁方案。
“退散进集”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作。魏国良说,“退散进集”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农业、工业集约化生产,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赢得区域竞争的不二法门,也是把区街建设得更好的必由之路。
以心换心,勇啃“硬骨头”
要继续推动开发区(高桥街道)新旧动能转换,“开门钥匙”就是退散进集。
“这两天,在湘庄村的一家化工企业里,开发区(高桥街道)经济发展科副科长史洪平和企业负责人再次唠起了老话题——退散进集。然而令他欣慰的是,这一次是企业负责人主动联系他,谈的内容也不再是政策的讲解与分析,而是企业资料的整理以及‘退散进集’工作的相关手续。”
“其实这家企业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在做沟通工作了。”史洪平告诉小编,该企业占地6亩,年产值超亿元,单从数据上来看,这家企业的发展势头较为客观,但根据相关政策,到2020年,凡是未进园区的化工企业,必须关停。
退散不是终点,是发展的新起点。望着周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退散进集”后,开启新的发展征程,今年该企业负责人再也坐不住了,主动拨打了史洪平的电话。“这家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占地只有6亩,企业再发展会受限,如果进了园区,或许它能迎来更好的发展。”
“多亏当初听了你们的话,不然企业的发展还在原地打转。”就在前几天,史洪平又接到了这样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满满的都是感谢声。
事情还得从去年说起。坐落于湘庄村的原骑塘乡工业园区,里面多是低散乱的小企业甚至加工作坊,园区内企业都被列入“退散进集”的名单,由于同处于一个区块,对“退散进集”工作存在一定的抱团反对现象。
召开座谈会、上门沟通政策……一遍遍沟通、一次次上门,然而这个区块的“退散进集”工作始终没有较大的进展。如何下手?怎么突破?一个个问题摆在史洪平面前。
这一次,史洪平选择了一家扎根在此长达20多年的企业入手。“得从重点对象入手、突破。”史洪平告诉记者,“退”只是手段,“进”才是目的,这家企业租用了集体土地6亩,发展效益良好。
在长达数月的沟通中,该项目负责人从电话不接、闭门不见,到愿意坐下来听。“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以心换心,换位思考。”在史洪平的引导下,该企业负责人终于同意搬迁。“通过‘退散进集’后,他不仅可以进园区发展,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往租用集体的局面,重新购买土地,扩大资产。”
经过多年一线奔跑的经历,史洪平对“退散进集”这份工作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海量的工作经验,才能很好地应对出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让企业方真正信服于你。”
让我们来看两组亮眼的数据:去年,开发区(高桥街道)共完成“退散进集”签约企业30家,签约腾退面积402.2亩,完成年度任务160.8%;拆除建筑土地面积248.8亩,完成年度任务146.3%;节余指标213亩,完成年度任务125.3%。今年一季度,退散进集签约企业11家,退散面积约66.5亩;退低进高完成签约企业2家,退低面积约92亩。
在一个个跃动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开发区(高桥街道)砥砺前行的决心。在一退一进之间,顺应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实现区街资源的高效率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