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来满眼绿,潮起正是扬帆时。
在金义快速路BRT3号线塘雅站北侧,绿草掩映的田野背景中,一幢幢颇具科技感、艺术感的建筑正在快速拔地而起。建筑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招商运营团队匆匆的脚步,成为这片创业热土最鲜活的写照。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而今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各种科创要素正被吸引着向这里集聚。这里是金华科技城首个产业孵化园区,也是金义都市新区首个高能级的科创服务平台。牵头建设运营的浙大网新集团,为园区提供了雄厚而强大的资源支撑。
149亩土地、近7.5亿元总投资、1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这片承载着新产业、新科技、新智慧的沃土,将为金华科技城科创产业的崛起赋予新能量。今年10月底浙大网新科技产业孵化园启动区块将投入试运营,向着“田园、智慧、一流”的浙中科创高地进发。
对标一流 打造科创高地
从新技术到新成果,再到新产品,高科技的“种子”要转化为“果实”,离不开高质量的孵化平台。需要集聚人才、金融、政策、服务等各种催化剂,促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浙大网新科技产业孵化园在金华科技城落地伊始,目标就很明确,以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围绕创新孵化、设计研发、智能制造三大主题,生产、研发、孵化一体化,打造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智慧园区,争创省内一流的科技孵化区。
为此,规划将园区内36幢建筑划分为六大区块,分别赋予不同的产业主题,如启动区C区为园区的服务中心、展示接待中心、大型会议室、众创空间等;D区则是高端制造服务中心。
走进园区,只见每一幢楼都长得不一样,有U形组团,有花园退台式的,更有旋转弧形的,高低错落,有分有合,尤其是科创、现代、人文艺术等元素的融入,使其有颜值更有气质。原来,园区紧扣“田园智城”的理念,保留了低丘缓坡的地形地貌和原有水系,在天然生态环境与人文艺术氛围的加持下,建筑、景观与地形完美契合,在这里创业办公将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创新模式 同步建设运营
与充满科技感的建筑外形同样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该项目所采用的“工程总承包+运营(EPC+O)”模式。
“这是全新的园区建设开发模式,提供的是全流程服务。”金华网新科技产业孵化园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甘宏军说,新区管委会只需提供土地和建设资金,从规划、建设,到招商,直到运营,全部交给联合中标团队打理。
常规的园区,一般是由承建商先建设,再把“接力棒”交给专业的运营团队。这一新模式的好处是,以建设为基础,以运营为核心,让后期项目运营提前介入,与工程建设有机结合,防止建设和使用脱节,从整体到细节可以更加符合科技产业孵化的需求。
“园区建设推进很快,去年8月正式动工,目前全部36幢建筑八成已结顶,今年10月部分试运营,预计明年2月将整体交付使用。”在现场督阵的浙大网新建设投资集团项目负责人费秋成说,项目从建设到投产期限短、任务紧,运营方必须提前介入,边建设边招商边运营,充分发挥“EPC+O”模式的优势。
费秋成说,虽然目前还在项目建设期,但招商部、宣传企划部、综合事务部、企业服务部、园区管理部等后期营运的组织架构都已开始运作,品牌打造、项目招引、拟入驻企业服务等也与项目建设同步展开,实现无缝衔接。
依托浙大 培育创新产业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浙江大学这棵大树,正是浙大网新科技产业孵化园的竞争优势所在。而浙大网新在科创园区建设和运营领域深耕多年,无疑是其从竞标者中胜出的决定性因素。
据介绍,浙大网新集团已成功参与合作10余个特色小镇项目,参与规划面积近30平方公里。运营科技园20多个,项目遍及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江西、贵州、海南等地。
浙大网新旗下的产业研究院绘制了89个县市的产业地图,金华运营团队结合新区的产业优势,使孵化园的产业招商方向一步步清晰起来,即以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新兴产业等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金华特色的科创产业体系。
针对企业所处的孵化、成长、产业化等不同阶段,园区计划提供科技研发、数据共享、产权产易、技术转移、检验调试、科技咨询等科创服务,为企业争取房租、税收、金融等创业政策支持,致力于成为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赋能者”。
“前段时间我们团队跑了上海、杭州、深圳、厦门等,目前已有超过15家企业表示了进驻意向。”浙大网新科技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黄燕笑说,招引企业不一定“高大上”,但应集聚创新资源、富有发展潜质,争取能从中孵化出“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
“运营好一个园区,给金华留下一批产业。”黄燕笑表示,作为浙江大学产学研服务平台,园区将充分依托浙大人才、科技和学科优势,聚焦高技术产业,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高水平服务,力争打造成为浙中科创的新高地,金华科技城的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