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中部,有个叫武义的山区小县,这座小城南部山区的山民,曾以种地瓜(番薯)为生。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种了半辈子地瓜的“超男”“超女”放下了手中的锄头,来到长三角地区,开始耕耘超市的“地瓜经济”。
洗薯、打粉,制作、晾晒……纯手工制作红薯粉的传统手艺在民间流传至今,已经有数十年历史,纯手工红薯粉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欢,成为村民助增收的好产业。图为浙江富阳东梓关村民晾晒纯手工制作的红薯粉。(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武义“地瓜农”一年能开多少家超市?
武义“地瓜农”一年能开多少家超市?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0年,年均约60家;2001—2010年,年均约400家;2011—2022年,年均约600家。
目前,“超市地瓜”藤蔓已经从长三角地区延伸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千城万店”的规模。截至2022年年底,门店已达1万多家,拥有50个自主品牌,年营业额达600亿元,从业约50万人。
武义超市经济发展近30年,带动5万多武义山民走出去,带动山民年收入增长20%,带动武义旅游年收入增长10%。
近日,武义县成功通过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的复核考评,蝉联“中国超市之乡”称号。
“中国超市之乡”要满足哪些条件?
2013年,当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第一次将“中国超市之乡”的牌匾授予武义县时,超市业一片哗然,最不服气的是浙江温州、丽水地区的“超男”“超女”:“我们开店的时候,武义这些人还在山上种‘地瓜’,是我们这边有人跟武义人联姻,带着他们玩儿,他们才能走出来。况且,说店铺数量武义比不过丽水,说店铺体量武义比不过温州,凭什么说武义是‘中国超市之乡’?”
授牌单位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给出了答案。
2015年以来,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先后在武义举办三场“中国商超联盟发展大会”,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历任会长均深入武义、上海、昆山、苏州实地考察“武义超市”,认为“武义超市”满足了“中国超市之乡”的相关条件,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能成长。武义人对种超市“地瓜”情有独钟,藤蔓越发越长,“地瓜”数也越种越多。二是可持续。走出去开超市的“地瓜农”集中在贫穷的南部山区,因为这些劳动力的转移,使武义南部约600平方公里的大山变得郁郁葱葱,从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三是有文化。这块“地瓜地”本身有文化传承,走出去后的“地瓜飞地”的地域烙印很深,“超市乡贤”就是这一文化的象征。
这一文化现象,集中体现在报告文学集《超市部落》中。
《超市部落》都写了些啥?
“《超市部落》报告文学集可以说正是对这个创业史的一个写照,一个实录,一个回放,是我国亿万农民意气风发奔小康的一个缩影。”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原会长王作言在这本书的《序》中写道。
《超市部落》报告文学集于2014年出版,计约25万字,由武义26个“超男”“超女”的创业故事组成。主编王小玲系武义县工商联原主席,也是“武义超市经济”发展的见证者、践行者。书中将武义超市领军人、“易家福”掌门人张建平在三港小学读书时用柴火换大米,武义超市大咖、“万客隆”掌门人潘法文在昆山观摩“大润发”的收银台,夫妻同心同行的“百顺发”掌门人吴灵荣,17岁穿牛仔裤出山闯荡的王先兵,手能够当秤的“超女”姜凤琴,二代“超女”潘丽玲等展现得栩栩如生。
“与‘武义超市’结缘20多年,先后走访长三角地区200多家超市,积累了500多万字的原始资料。”现已退休的王小玲说。
《超市部落》有续篇吗?
回答是肯定的。
今年4月9日,主持“中国超市之乡”考评的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庞毅说:“武义县超市经济发展规划执行5年以来,规划引领,整合资源,品牌支撑力更强;经营自主、联盟加持,品牌格局更大;和谐共建、服务社区,品牌责任更高;和美乡风、共富家乡,品牌内涵更优,实现了‘中国超市之乡’品牌建设2.0版迭代。”
发展良好,短板也很明显。“产品结构松散,经营模式陈旧,专业人才匮乏,规模化程度低,本地产品走进超市比较困难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张建平说。
武义县委、县政府给“超市经济”这块“地瓜地”编制了五年发展规划:加速推进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助推共同富裕。到2028年,年营业额总收入力争持平并稳步提升;建成以长三角地区企超终端配送网络为核心、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超市物流配送中心,企超之间的物流配送接近“沃尔玛”等国际名牌超市水平;拥有100个自主品牌商号,超市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知名自主品牌超市的管理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要全力做优发展环境,让‘超市地瓜’根脉更深;高效发挥协会作用,让‘超市地瓜’藤蔓更壮;大力弘扬‘四千精神’,让‘超市地瓜’枝叶更茂。”武义县委书记帅朝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