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随着无人机操控员按下按钮,满载15公斤普通稻种的无人机飞向农田上空,开始按设定路线播种作业。最近,在瑞安丁山二期海水稻东南沿海示范基地里,机械化的春种正为1500亩盐碱地上的早稻种植按下“加速键”。
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在盐碱地上使用普通稻种长出水稻,是无数“开荒人”智慧的结晶,也承载着科学家与农人化荒滩为良田的美好愿望。瑞安在盐碱地上成功种下普通稻种,和我市多年来在海水稻种植方面的技术储备,密不可分。为缓解土地供需紧张、保障粮食安全,我市持续开展盐碱地种植水稻的试验技术储备工作,不断探索快速、有效的途径,将围垦的滩涂农用地从“沧海”变为桑田。
据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介绍,水稻在盐碱地上的种植,温州在省内起步较早:2011年我市开展围垦海涂地水稻试种,主要在龙湾永兴的新围垦滩涂中试种秀水系列;2014年扩至乐清胜利塘背面围垦区域;2016年苍南引种“海稻86”;2019年瑞安与青岛袁隆平院士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开展海水稻种植;2022年龙港新城盐碱地试种“秀水519”等品种。目前,我市海水稻栽培主要集中在瑞安、龙港等地,栽培面积近3000亩。
眼下,瑞安海水稻基地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其背后是团队、众多农人、专家的辛苦付出和积淀。“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科学成果,作为拓荒人,我们应该传承发扬。”在忙碌的播种现场,瑞安海水稻基地主要负责人、浙江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秀炜如是说。
滩涂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种植条件差,如土壤耕性差、有机质含量低、盐含量高等,需要对其进行改良后才能用于耕种。2019年5月,瑞海公司取得丁山二期一号农业地块1500亩农田承包权。一号农业地块过去是一片海涂,盐碱度是普通土地的10倍左右。即便是耐盐品种,要想水稻能正常生长,土壤盐度也不能超过5‰。瑞海公司与袁隆平的科研团队取得合作,借助“四维改良法”技术,引进海水稻,并通过智能化合作种植,逐渐改良土地盐碱化。
“四维改良法”是盐碱地改良综合解决方案之一,它以耐盐碱水稻为核心,整合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铺设暗管等4个维度的要素进行自由组合配套,从海水稻品种、营养搭配、水盐管理系统等方面出发,量身定制针对目标土壤的最优解决方案,让土壤和作物“活”起来。
“我们严格按照‘四维改良法’来改良,比如在稻田内铺设暗管,借着排水的力量,带走多余的盐分。”他们从改善土壤改良开始,用淡水洗田,稀释土壤中的盐分,把浓度降下来,慢慢尝试种植水稻。经过四年时间的改良,目前这块地的含盐量已从6‰下降为3‰左右。陈秀炜说,试种的过程中,遇到各类难题多不胜举,现在地里撒上了普通稻种,终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在改良过的盐碱地上种出的普通水稻,口感和普通大米相比没有竞争优势,并且产量也难与良田比较。如何将其商业变现,是海水稻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难题。“我其实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开头几年挣不到钱。”陈秀炜说,水稻本来的附加值就低,更何况是盐碱地上的稻米,投入更大、收益更低。尽管水稻收割后,政府会帮忙收购一部分,但是要想把这项事业长久运作下去,海水稻企业需要寻找新的盈利点。
瑞安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副科长王青和介绍,作为政府招商引资项目,陈秀炜的种植项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推广海水稻种植,改善粮食安全环境,瑞安市农业农村局还对瑞安海水稻基地给予了一定的规模补贴和垦后养护补贴,并从技术方面给予支持。此前,当地政府和陈秀炜的企业签订协议,他承包的1500亩农业地块,对新开垦农田进行3年“垦后养护”地力提升,每亩政府补贴4000元,农业地块租期20年前5年免租金,后续以税收代替租金等。同时,在不同阶段还需完成政府相应的考核指标。
“现在,我们正在打造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的全域农业,在水稻项目良性运转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民的增收致富。”陈秀炜介绍,在政府的积极协助下,企业不断探索拉长海水稻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新经营模式。前几年瑞海公司就推出了以海水稻为原料生产的米酒、米醋、面膜等产品,已有了40多种品类可供选择。因为盐碱地少病虫害,农药用量少更安全,最近还推出了农场体验的文旅服务。
据介绍,今年瑞安海水稻基地普通早稻的收成,估计亩产在400公斤左右。对于今年将收获的第一批普通早稻,陈秀炜已经做好了规划。从播种开始就严格遵从“五优联动”,从“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等五方面强化各环节,建立产前、产中、产后数字化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使得盐碱地上产出的粮食能有一个好质量、好收益、好口碑。
在水稻种植项目良性运转的同时,陈秀炜还希望能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东南沿海海水稻总部示范基地,他们决心未来要在东南沿海种植海水稻3万亩以上,将瑞安海水稻基地打造成为东南沿海盐碱地改良提供样板。
稻种从空中缓缓落下,犹如袁隆平院士对海水稻的期盼一般,在瓯越大地上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