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进一步减弱,科技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引领力,引发新一轮的动能转换。近年来,海盐县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接连出台科技扶持政策,在宏观调控层面上建构有效的创新体系,企业研发“换挡升级”,招才引智全面提速,全力打造经济转型“最强引擎”。
产品升级巩固市场“先手”优势
上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在北京落幕,浙江佳乐科仪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全球首台1E级(核级)变频机柜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参展商的关注。在国际核电展现场,浙江佳乐科仪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肖海乐告诉记者:“我们抓住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的机遇,通过研发创新,提前占据了市场的有力地位,提升了企业声誉。下一步,我们将研发更多的核电先进设备,迎接新的核电市场。”
据介绍,去年12月,佳乐科仪与中核工程历时五年联合研发的1E级变频机柜通过国防科技产品与成果鉴定,标志着全国首台1E级变频机柜在海盐问世,填补了国内外变频驱动技术在核电厂1E级领域的应用空白。
高新技术产业引领转型发展
日前,科技日报社、中国科技网、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联合推出的《中国区县专利与创新指数》在京发布,海盐县上榜“中国创新百强区县”,排名全国第42位。
2018年,海盐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达到25.2亿元,同比增速15.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2.4%,位列嘉兴第一。2018年浙江省发布的《各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中,海盐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情况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二。
高新技术产业拉动力愈加凸显的背后,是海盐县几年如一日厚植创新力培育的努力。近年来,海盐县扎实开展“全面深化创新改革促进经济转型三年行动”,通过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改革等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等一支创新梯队来支撑。为此,海盐县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同时利用分级培育,加强创新梯队培育,并注重外联内引双管齐下,促进创新项目、高端人才的集聚。
创新是企业的原动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立足海盐特色产业,针对技术升级中的‘堵点’和‘痛点’,我们不断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企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的培育。”海盐县科技局相关科室负责人李嘉渊说。
据介绍,海盐县2018年共有66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6家,截至去年底,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35家,全年成功创建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研发中心7家、市级研发中心11家。
今年1月,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此次嘉兴市唯一获该类奖的项目。更令人瞩目的是,除了海利环保,海盐县的恒锋工具、青莲食品去年也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年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海盐企业创造了嘉兴各县(市、区)的新纪录。
在海利环保、恒锋工具、青莲食品等创新示范企业的带领下,海盐县已构筑起一个企业创新的高能级矩阵,并以此锻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昔日的“铁海盐”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
融入长三角创新大蓝海
“G60”科创走廊、接轨上海示范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海盐身处创新资源最密集的长三角,县城创新“洼地”迎来蝶变的重大机遇。此前,海盐县在利用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海盐工作站等外向型创新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了海盐科技大市场,不断做大做强科技服务综合平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首先是优质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大蓝海,海盐县要坚持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全面推进多方面、宽领域、深层次的接轨与合作,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不断打造创新大格局,从而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