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有这样一个人,大家对她的评价是:“如果你在大院里看到一个走路风风火火、晒得黑黑、不拘装束的女同志,那个人肯定是姚英娟。”今年3月6日,她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今年,也是她在农科院工作的第16个年头。
“无所适从、退缩、害怕”,和许多人一样,面对困难时姚英娟也曾有过这些想法。但是,重整旗鼓之后,她总能跨过一道道难关。一步一个脚印,姚英娟踏出了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路。
2008年,姚英娟博士毕业到江西省农科院就业。脚踏实地、不畏艰难,这八个字就是她刚进入农科院时的生动写照。
按照安排,刚来到单位就要独立建立一个研究室,姚英娟一下子蒙了。
“没有项目、没有平台、没有团队,晚上经常失眠。”姚英娟虽然笑着回忆过往,但能够想象背后的艰辛。当时的姚英娟,一心扑在解决问题上,从没有想过退缩,她坚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改善现状。
首先,项目从哪里找?姚英娟选择向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求助。在母校老师的帮助下,她有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项目,农业农村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子课题——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
有了项目又听不懂地方方言,一道难关横亘在姚英娟面前。
姚英娟选择求助单位同事。“当时农科院实验基地有限,只有去附近的农村租地做实验,所以需要和当地老百姓谈,谈土地用途、田租、管理等,很难沟通,特别难”,姚英娟说。在单位热心同事的帮助下,涂家村实验地得以落实。“是他们给予了我起步的力量,工作才逐渐步入了正轨”,姚英娟言语中充满了对同事们的感激。
现如今,她们的团队已经是一个专业结构、学历、年龄等分布合理的队伍,成为江西省薯类产业体系聘用单位、国家山药产业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行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作为一名女同志,家庭和工作的矛盾,更加突出。在二者之间,她选择了工作。姚英娟告诉记者,那几年,家对于她来讲,就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然而,正是因为有了家人的支持和分担,才得以让她可以全心投入工作中。
万事开头难,要独立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对刚毕业的姚英娟来讲是个巨大的挑战。
姚英娟向导师求助。“六十多岁的导师专门从武汉赶来,夏天在田里手把手教我如何安排田间实验。”谈起自己的导师,姚英娟眼中含泪,充满感恩。她说,导师不仅带她走进了植保的领域,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她很多做人、做事、做研究的道理。
在她的职业生涯里,导师的教导和帮助影响至深。
十年间,姚英娟全身心地投入在研究工作中。在农科院,大家经常说一句话:如果你在大院里看到一个走路风风火火、晒得黑黑、不拘装束的女同志,那个人肯定是姚英娟。
一直以来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片面依赖化学药剂,但不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导致的稻米农药残留、病虫害抗药性等问题十分突出,急待寻找新型安全的防治技术。
姚英娟和团队成员围绕这一问题,多年来,专注于研究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研究,创新了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水稻主要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建立了一套可以克服不合理施用化学药剂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的技术。
据了解,该技术在江西、上海、湖北、安徽等地应用2190万亩,水稻增产79.91万吨,减少化学农药20%至30%,增收节支173661.45万元,也获得2019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6至2017年,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协同创新项目等先后立项,种种原因,姚英娟均未参与其中。这对于她来讲,失去的不仅仅是两个项目,而是失去了参与水稻这个产业发展研究的大平台。
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坚持水稻病虫害研究?还是转换研究对象?姚英娟再次走到人生转折点。
转换研究对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从一个研究了近十年的作物,突然转换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极大的挑战。
面对新的研究对象,首先需要找出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找出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了明确这个问题,姚英娟花了两年的时间。
2017至2018年,她在全省各个薯类作物主产区建立观测点,平均每隔不到一个月就去调查一次,每次几个观测点走下来,都要3至6天的时间,一年半的时间调查了二十多次。“那是一个辛苦,但收获很大的阶段”,姚英娟告诉记者。正是由于那个时期打下的基础,才让她找到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确定了后期的研究方向:山药线虫病绿色防控技术研发。
“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一步一个脚印,姚英娟探索着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路。
跨过一道道难关,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姚英娟在多年前种下的科研种子,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
入职以来,姚英娟共主持和参与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4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发布地方标准14项,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二等奖1项。
当问到今后职业规划时,姚英娟说,“我现在就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对产业有意义,二是对团队发展有意义”。工作至今,姚英娟对科研工作者的存在价值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要求已经由刚毕业仅仅完成项目,到现在对产业产生了极高的兴趣,渴望着能够为产业的卡脖子问题做点贡献。
纵使前路崎岖,所至即为坦途,难关再多,也难不倒这样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在姚英娟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普通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正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