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人民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2月19日下午,在以“推进七个新实践、打造七个新天堂,奋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为主题的联组会议上,政协委员们谈感受、找不足、献良策,亮点纷呈。
激活“小细胞”,让城市成为高品质生活空间
城市建设,不仅是“里”与“面”兼修的民生工程,更要在细节中展现杭州的特色和底蕴。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科协界别吴正委员曾多次参与社区规划设计,针对目前我市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只有瞄准居民关心的配套设施类别、指标、距离等关键问题,才能真正掌握建设需求。他建议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普惠与优质提升的服务配置标准,进一步拓展老旧小区公共服务空间,推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全面提质增效,打造杭州样板。
“很多近在咫尺的邻里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致公党界别楼寅委员以“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为方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建议——“我们能不能按照‘兴趣在先、价值在后’的思路,探索建立社区互助会、社区基金会等社区自治组织,让挂在墙上的‘乡规民约’‘居民公约’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特定作用。”他认为,将社区居民黏合成为“志同道合”的自家人,通过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定能把“最后一公里”蝶变成“最美一公里”。
扩大“朋友圈”,推动提升杭州国际化水平
古往今来,一扇扇“窗口”,让世界认识杭州;不断拓展开放的合作空间,更多人才的不断涌入,城市国际化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杭州城市硬件设施已经具备承接国际化功能的条件,产业影响力与国际化人才两方面也要跟上。”特邀界别汤耀光委员在会上不仅指出问题,而且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带来了破题建议:香港与杭州在会展生态、国际文化交流、投融资服务等产业发展上高度契合,可以通过产业融合来深化杭港合作,构筑与全球范围内的连接,加快杭州国际化进程步伐,真正为杭州国际化作出示范标杆。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特邀界别沈昱委员认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将为杭州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新中心’将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创新策源地、人才蓄水池和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在这里,广聚天下英才,城市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在沈昱看来,蓝图已经绘就,未来,杭州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文化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贯通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社科、新闻出版、对外友好界别林航委员表示,挖掘名城基因,讲好“杭州故事”,尤其是重视国际化的标识性IP打造,能充分凸显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杭州城市特质,把杭州这座世界名城的古往今来展现给全国、全世界。“杭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当根植于杭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林航说。
交“绿色答卷”,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杭州自古就是山水城市的代表,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既有条件更有责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范例,充分展示杭州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名城特质。
金秋9月,杭州亚运会的举办将吸引世界目光聚焦杭州。“杭州现有高架月季200万余株,可以确保亚运会召开期间高架花香不断,持续擦亮杭州‘空中花廊’金名片。”科协界别沈笑委员在会上分享了这个可喜的数字。她建议,打造好“花拥亚运、满城飘香”的生态园林景观,不仅要从新技术、新品种入手,更要调动广大市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营造“花香满城”的氛围中来。
生态同美,更要从乡村建设上下功夫。民革界别朱静委员提出“乡村建设要有颜值更有产值”的观点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点赞。“对乡村风貌进行一体化设计,不仅能凸显‘一村一品’,更能带活美丽经济。在设计与施工阶段就考虑好经营方向,为后续留白,供产业配套。”朱静发出倡议。此外,她建议推行乡村“微改造”,保护好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