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衢江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三育”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辖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区7个民族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30万元,其中1个村超百万。
实施“育心”工程
构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阵地
引导各中小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携手向未来”“民族团结微宣讲”、等各类主题活动,积极构建学习生活互嵌、文化互嵌为主干的“互嵌式”校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如衢江区东港小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宣传思想教育周”活动,200余名师生参与,向学校捐赠民族书籍300余册,助力打造校园“南孔书屋”,该小学被评为全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
实施“育业”工程
打造民族乡村特色产业
围绕“一村一品一业”的发展模式,以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依托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大师的品牌效应,由举村乡西坑村和洋坑村联合开发“洋西孪千年畲寨”乡村旅游项目,着力打造精品民宿示范集群。同时,充分挖掘民族村高山生态优势,全面提升紫山药、高山生态米、畲乡野茶等产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着力培育农产品产业集群。通过“民宿+农产品”等农旅融合新业态模式,两个民族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8万元/年,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及农产品销售,实现年人均增收4300元。
实施“育家”工程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
推行分类化管理模式,针对城区社区少数民族种类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把民族工作纳入社区治理中,创立同心社会服务中心,依托“民族·同心苑”和胡大姐工作室,为外来少数民族人群开展各类暖心服务20余次,帮助58位外来少数民族解决就业问题。该社区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
针对库区民族村,以西坑村为试点,启动全省首个民族乡村未来社区建设,通过“数字+文化+产业”赋能,实现“造场景、造产业、造邻里”,助推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目前,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4万元,较上年增长40%;村民人均收入达2.17万元,较上年增长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