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衡水市故城县三郎镇居召村脱贫户居桂义都会早早来到农业园区的葡萄大棚,剪枝、施肥……看着葡萄架上抽出的嫩绿新芽,他越干越起劲。这两年,该村规划建设了农业园区,并积极引入农业帮扶项目,建起葡萄大棚,还种上了芥菜、香瓜等经济作物。居桂义一边剪枝一边高兴地向笔者介绍:“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后,自己还能到园区上班,两项收入一年就有近万元。”
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村集体的腰杆硬起来。近年来,故城县创新打造“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联农带农模式,截至目前,共带动2600户脱贫户和110户易返贫致贫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探索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成为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参与者和受益人,是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衡水市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前三季度共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6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49个,让脱贫户深度参与其中,并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脱贫户收入全部高于监测标准,高于12000元的达65%以上。
充分发挥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作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日,衡水市出台了《衡水市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实施细则》,在产业帮扶力度上“踩油门”,推动经营主体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基础。今明两年,该市加大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力度,并根据规模给予适当生产补贴、稳岗补贴等。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在具备条件的村建设生产基地,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到产业链中。
同时,各县市区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央、省直部门定点帮扶、县际间结对帮扶、“万企兴万村”行动等帮扶机制作用,推动科技研发、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主体向园区集中,强化脱贫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交流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用先进技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
该市还积极推动经营主体通过拓宽用工渠道、扩大用工数量、规范用工方式,建立与农村劳动力的利益联结,稳定增加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鼓励乡村工匠自主创业,领办创办特色企业,发挥其促进就业、带动增收的作用。引导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同时,积极发展“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康养”等融合发展新业态,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