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金华永康市农民喜不自胜,在永康市农村,放眼望去,黄澄澄的稻田连绵不绝,各地农田摆脱干旱影响,大部分农作物已经丰收。
回顾2022年“出梅”后近60天,浙江省创下了自1954年气象记录以来降雨量的新低。受降水量缩减影响,永康市“缺水城”何以度过特大旱情?聚焦该市水利节水、供水工作,何以润泽万亩农田?
着力解决农田“饮水”难题
早年间,永康的水利建设属于小型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普遍存在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一度造成农田灌溉困难,直接导致水利工程效益发挥失常。
近年来,永康市大力开展“四个百万”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功能区改造等项目,从水利兴农的角度出发,牢牢将饭碗捧在自己手上,让农作物在旱期及时喝到“救命水”。
围绕山塘整治、小型灌区改造、高效节水工程,永康市开启了农业水利建设“接力”。
2010年-2012年,三年永康市累计投入0.88亿元,实际完成项目144个,顺利完成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验收。
2016年-2019年,三年永康市共计投资1.02亿元,完成水渠改造32.91公里,山塘整治75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92万亩,成功通过第八批中央财政农田水利项目县考核。
“十四五”期间,永康市泵站计划提升改造项目122座,已经完成提升改造35座,占该市在用泵站的61%,预计投资700余万元,提升改造后,通过修复管网漏损、改变灌溉模式等,每年可以节约灌溉用水200万立方米左右。
“今年的旱情来势迅猛,持续时间又长,前所未有,不少山塘水库都见了底。”永康市水务局工作人员潘国华告诉记者,正因为提前改造了泵站,农田灌溉效率大幅提升,及时解决了大部分种植户的燃眉之急。
至此,永康市水利工程全面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既保障了农田“饮水”,又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
耕耘制度和技术“双丰收”
一滴水既是一粒米,然而更多的“隐形粮食”在源水端就遭到了浪费,比如,自然山塘的无度开发、漫灌方式的无节制用水等。为此,永康市着眼“活水源泉”,从制度端节流,从技术端开源,促进了该市节水、用水“双丰收”。
2017年,永康市在各灌区配套各类计量设施240余套,通过灌溉计量数据接入平台,水价综合改革有据可循。从2018年开始,永康市持续收紧水价制度,不断曝光未足额缴纳水费行为,并针对情节严重村实施暂停政府性补助。
2021年,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8,反观永康从2017年的0.571提升至2021年的0.587,全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2年上半年,永康市农村水费收缴率100%,较好地促进了村民节约用水,倒逼统管单位做好管理服务,使农村、农业供水工程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实现以水养水。
在技术端,永康市节水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开发数智化精准灌溉试验田;另一方面,以再生污水回转灌溉用水。
自2001年起,在永康市石柱镇姚塘村,浙江省灌溉试验永康重点站(下称:永康试验站)投入使用。历经二十余载,2022年10月,永康试验站建成了智慧数字互联网灌溉系统。
通过24套液位传感器,水稻试验数据在线采集、传输、存储,并以此监测水稻灌溉液位、土壤墒情值等,测算水稻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进而促进水稻灌溉节水增产。
数智节水的同时,永康市聚焦氮磷富营养化生活污水“活用”,将其转化为再生水灌溉农田。数据显示,每亩水稻田可消纳生活污水100立方米至260立方米,每亩蔬菜可消纳生活污水10立方米至50立方米。
“以水稻田为例,再生水带入氮素,折算单位面积施肥比例,氮肥施用量可以减少10%至20%。”永康市水务局副局长李辉说,在永康市舟山镇,生活污水从负担变成了农林业灌溉的重要资源。
2022年7月,舟山镇核心区迎来了关键设备和示范工程的验收,随着再生“活水”滋润田间农作物,标志着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的成熟,为南方丰水地区农村提供了“水再生”工程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