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农业农村局下属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朱新丁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他是金华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人,该奖系全国农业领域级别最高的奖项。能获得该项荣誉不仅是朱新丁3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为我市水产养殖工作服务所结出的硕果,也是对我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肯定和鞭策,更对我市水产养殖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我市水产养殖历史悠久,是浙江淡水渔业生产重点县之一。近年来,我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促进渔业经济稳步增长,水产养殖产业向好向上发展,成功创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和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等。其中,在今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交流会上,我市大力推广“稻+N”生态种养模式,成为全省唯一作经验发言的县级市。
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亮点频现
力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日前,记者在石柱镇池宅村200亩稻田四周看到,颜色不一的花草配上金黄色稻穗煞是好看。原来,这是容易吸引赤眼蜂的花草。赤眼蜂作为稻飞虱、二化螟等水稻害虫的天敌,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让水稻少“喝”农药。田中种植的依乐藻能起到净化水资源、降低养殖污染的作用。在这种稻虾共作、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水稻生产产生的微生物和害虫,为小龙虾生长提供了充足饵料,小龙虾则起到松土、除草的作用,其排泄物能增强土壤肥力。种植大量水草减少稻田用药量,这是我市开展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的内容之一。
稻渔种养面积从2019年205公顷增长至2022年824公顷;实现规模养殖主体尾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示范基地水产养殖用药总量同比减少5%以上,抗生素类渔药同比减少10%以上;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中,主导品种饲料替代率提高到70%以上……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以2022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为依托,“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稻渔综合种养百万工程”等工作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培育力度、强化督促检查等手段,实现水产品稳产保供、渔业高质高效、渔民富裕富足。
近年来,我市围绕肥药两制改革和稻渔种养示范创建,建立用药减量示范基地,通过推广良种选购、生态防控、精准用药等减药技术,使水产养殖用药总量减少5%以上,使用抗生素水产养殖用药减少30%以上。我市还在永康市众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永康市西城佳满和鱼养殖场实行可复制、操作性强的用药减量化技术模式,现已实现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用药用肥减量70%以上。此外,市农业农村局渔政中队还在全市范围内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强化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深入实施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全面提升依法用药、科学用药水平。
从“种田收入少”到“种田能致富”这一观念的大转变正是我市重点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绿色高效养殖模式的成果和具体体现。2019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省稻渔综合种养百万工程,创新推出“稻+N”复合生态种养模式,通过提供专业化指导帮扶、构建多元化发展模式、实施动态化培育,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形成以稻养渔、以渔促稻、粮渔双赢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激发“共富”潜力、活力和魅力。2022年,全市新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20公顷,累计推广面积达824公顷。
“我们通过采用‘三池两坝’模式,对养殖池塘的尾水进行处理后,池塘水质可以达Ⅲ类水的标准。”朱新丁说。2020年,我市实现规模养殖主体尾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今年对全部尾水处理设施进行检查时,督促养殖户做好尾水处理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市五水共治工作贡献农业力量。
今年,我市开展的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产种业质量提升工作也是亮点突出。我市建立了2个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试验推广点,通过综合效益分析、建立不同养殖品种饲料配方及替代方案,提高配合饲料替代率,现已完成年辐射推广鲈鱼养殖面积14公顷、网箱1600平方米及帆布袋养殖马口鱼、鲈鱼、石斑鱼3500平方米。
此外,我市还根据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结果,培育了2家以“四大家鱼”和观赏鱼为主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水产种业主体,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稻螺种养殖户分享丰收的喜悦
稻渔共生让农户喜获“渔”利
铺就绿色共富新“稻路”
水产养殖业延伸出的共富项目,在保障我市粮食安全的同时,延伸链还实现了水稻稳产、群众增收的目标,不仅搅动了“共富”发展的一池春水,成为农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农业增效的强劲力量,还切实解决了荒地治理问题。这在位于西溪镇的永康市叙光家庭农场得到显著体现。
不同季节去该家庭农场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初夏,稻田绿油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金秋,金黄饱满的稻穗述说丰收的喜悦。两年前,这里一片荒芜。今年,该家庭农场负责人陈云贵及时抓住“稻+N”复合种养生态模式的好时机,让连片荒地“改头换面”,种上了水稻。“我们听说稻渔养虾收益很好,刚好这里环境好、无污染,便对这里进行了改造。”陈云贵说,他流转承包了120亩农田,为秋季丰收做准备。
其实,这是稻渔综合种养切实解决“非粮化”问题的缩影。近年来,我市聚焦稳产增收、以渔促稻的目标,以稻渔综合种养为抓手,抢抓“非粮化”整治机遇,打造了永康市叙光家庭农场抛荒地复垦和永康耀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造田造地复种典型示范,落实水产养殖防治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将对全市范围内的荒地进行评估,鼓励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实现增收致富。
“今年五一假期,我们村开展‘龙虾垂钓+休闲游玩’活动,日均收入1.5万元,稻渔综合种养让我们看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出路。”池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池启高说,该村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加了60余万元收入。
事实上,“稻+N”已成为我市的一项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水产养殖业是一条范围很广的产业链,而种植水稻养殖水产只是整条产业链的初端。为了实现产业链最大化,我们挖掘了深藏其中的旅游产业、餐饮业、休闲业等第三产业,实现多产业链的连接,完善产品全产业链。”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应明说。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产业链条全覆盖,市农业农村局以“农安永康”和“浙样施”App为依托,以“浙农优品”为抓手,监管种养全过程的同时,积极挖掘稻渔综合种养“接二连三”功能,举办了生态小龙虾美食节、龙虾垂钓文化节等活动,配套完善集休闲、科普、体验、创意为一体的“生态农工旅”聚集区,加强与县内外餐饮服务业合作,有效延伸稻渔产业链。
近年来,我市通过聚焦生态种养、优质提价、品牌增效,构建了“企业+农户”“村集体+农户”“抛荒治理+生态种养”等多种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稳产高效、标准规范、特色鲜明、品牌运作”的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各基地示范带动作用,调动周边企业及农户,引导稻渔种养行业向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5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包括今年拟建),8个稻渔综合种养集成示范区,辐射推广种养主体70余家,带动就业100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