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是教育高地,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卓有成效。日前,2022上海教育博览会“上海教育大直播”走进我区。副区长王浩、区教育局局长何劲松、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校长李鸿娟、区青少年科技站站长孙青、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校长郑小燕、杨浦区六一小学副校长汤玲做客直播间,与主持人一起畅谈杨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三项建设”与“四智行动”
副区长王浩在直播中介绍,我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可以概括为:“三项建设”和“四智行动”。
我区重点推进“三项建设”:一是区域优质资源集成;二是“创智云课堂教学平台”建设;三是智能化评价系统打造。
区域优质资源集成,着力打造了“三个课堂”,即“名师辅导课堂、名师讲坛课堂、名师经典课堂”。集聚区域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高校名师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学段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
创智云课堂教学平台”建设,实现了全区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师生信息数据的同步,为全区师生提供统一的入口门户并能实现与第三方应用的整合。目前,创智云课堂平台共有注册用户约10万人,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约30万个。
智能化评价系统打造,依托共享数据服务平台,对接教学质量监控、学生体质监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学绩效评估、督导评估等打造了17个系统,从学校、集团化、教师、学生等维度,用数据赋能教育管理、决策和评价。
“四智行动”是杨浦教育对接“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聚焦育人方式变革、“双新”实施、“双减”工作、教育评价改革等一揽子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以数字化转型为重要驱力,以“智脑、智学、智联、智治”这“四智”行动为主体框架,推动杨浦创智教育核心理念实施。
“智脑”
以数字基座为基础,通过对区域内教育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形成数字基座中的数据中心,构建杨浦“教育大脑”,提升数据应用效能。
“智学”
区域整体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试验,通过“平台+资源+工具+服务”的模式,开展“三个助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全面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智联”
加大力度对区域内“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培育校、区域数字化转型试验校、项目校”的建设,探索校园数字化转型样例,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发展。
“智治”
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探索大数据辅助的教育监测机制,对民非教育、幼托机构的地图分布、办学属性转变和合规化过程等实施可视化的动态监管、智能分析和跟踪预警;建立了信息化教育督导体系,从人工督导转向智能实时督导,推动跨部门、跨层次的联合监管,提升教育管理的智慧性;采用多种途径、多方合作,探索区域推进“双减”的实践路径。
当数字化与“双减”相遇
如何让数字化赋能“双减”,杨浦也有创新探索,越来越多能够让“学习更有效”“学习更生动”的智慧应用,正在一一解锁。
区教育局长何劲松在直播中坦言,怎样能帮助学生学习更有效,其中的关键是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
一方面,提高“教学精准度”。具体来说,包括目标设定、活动组织、练习实施、诊断评估、资源推送、个别化辅导等教学环节的精准度。
另一方面,提升“教师支持度”。将教师对教学的个体钻研,转变为群体性研究,从经验提炼形成资源,汇集区域教师的力量,让智慧经验得到辐射和推广。
落实教育“双减”,“减”是一方面,“加”也很重要。
如何在学生关键能力素养上做好加法,提供更丰富的综合实践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更生动?
关键是要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让原本受限于空间和时间的课程资源,来到学生身边,实现学习内容可选择、学习进度可选择、学习方式可选择。
何劲松局长透露,杨浦区也在致力于打造聚焦学生创新能力的区域化学习平台,不少中小学也结合各自办学特色以及社区资源,开发融合线上线下学习的在线学习课程。
同时,何局长在直播中详细介绍了杨浦区的特色项目——“三个助手”。
一、备课助手,资源共建共享,助力教师轻松高质备课。
备课助手平台所有文本、音频、视频、课件等素材资源,都在单元整体架构下,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匹配关联。为了适应学生差异,教师可以个性化修改,平台也在设置上保证了不断优化的资源,始终与目标关联一致。
教师可以把活动设计和练习设计放入自己的“购物车”,并一键同步上传至“教学助手”,实现从备课到教学的全部准备工作。着实减轻了教师“备课—制作课件—课前准备”的工作量。
二、教学助手,关注互动参与,助力线上学习生动高效。
教师在教学中,将“腾讯课堂”与区级“教学助手”平台叠加运行,“腾讯课堂”的视听、签到、举手、答题卡、画笔等功能,与区级平台的投票、投屏、点赞和探究小工具等功能互补交融,“教学助手”有效补充前者平台的局限,进一步支持个性化学习,突破了线上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的瓶颈。
三、作业助手,即时诊断分析,助力师生精准掌握学情。
作业助手中所有练习资源,与备课助手、教学助手的单元和课时目标关联匹配,确保了作业组题的目标一致性,同时保障了作业诊断的精准目标判定。通过作业助手智能判断,平台给不同学情的学生推送分层练习,当学生仍然有学习困难时,老师可通过平台获得提示,及时安排个别辅导。
数字化怎么“玩”,校长们说
直播现场还邀请了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校长李鸿娟、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孙青、六一小学副校长汤玲和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校长郑小燕介绍现场分别介绍数字化赋能教育的应用案例。
如何能让学生在更安全的情境下完成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复旦二附校利用人工智能虚拟实验软件,赋能理化实验室搬到任何地点,为学生提供可随时随地实践操作的可能。虚拟实验室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突破学习难点,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区少科站基于“童创空间”全面打造“触手可及、学力能及、素养渐及”的区域青少年科创学习数字空间,活页化课程可以实现学生科创学习的自主选择,从后台的数据中可以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了解兴趣迁移,一览“双线”学习成效,依托数字共享,构建区域各校科创素养“数字群像”,推进区域青少年科创整体水平。
六一小学从教师数字画像构建的角度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对教师教研训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研究,在教研数据分类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教师教研数字画像,精准研判,找准教师发展“新问题”;科学寻测,定位教师发展“生长点”,同时系统施策,探索教师发展“新路径”。
平三小学联合平三教育集团共同开发“滨江少年行”线上课程,采用“线上线下双融合”的模式,形成灵活机动的共育合力,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滨江课程推进,越来越多的孩子想要加入到课程的学习,却受困于时间与直播人数的限制,学校随即迭代授课模式,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推出“线上微课+平台互动”的模式。将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制作,用微信公众号推出线上微课。“滨江的红色印记”课程模块,集团五所学校28位青年党员教师,共策划了16堂线上微课,共同讲好滨江红色历史,从资源选择到形式编排,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过程更成为青年教师育人育己的成长旅程。
未来,八大行动徐徐开展
直播中,副区长王浩说,我区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将突出“一个理念”,即为杨浦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所在;同时还将夯实“三区建设”,即,夯实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高中双新国家级示范区;全国基于课改、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这是逐步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抓手。
据副区长王浩透露,未来,我区将有八大行动徐徐开展。
行动一:学生成长监测与干预行动
加强对学生数据的应用。综合各类数据,融入学生作业、手机、睡眠、读物、体质管理五项数据,一键式生成基于学生的学习经历、素质拓展、身心发展等数据的数字化成长树,生成杨浦学生绿色指标发展全图。
行动二:线上线下教与学的融合行动
依托“创智云课堂”平台以及“童创空间”数字化学习空间,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教研的方法理论与实施路径,推动常态教学下的流程转变和方式创新,构建新型数字化教学生态。
行动三:培育100位智学骨干教师行动
鼓励教师在智慧教学形态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上大胆创新并加以实践和完善,提升数据支持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能力。
行动四:开发15门特色数字化课程行动
依托区域内优质的素质拓展类和专题探究类的特色课程,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将优质课程资源和学习环境在区域内实现开放和共享,挖掘其教育潜能并充分提升其使用效能,推动区域教育公平。
行动五:打造20个新型育人空间行动
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混合现实等新兴技术为基础,形成面向不同教学场景的新型育人空间,以满足学生沉浸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需求,探索打造智慧学习的支持环境。
行动六:形成10个典型应用场景行动
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目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测试情况等多源、多模态学习数据加以采集和分析,从群体和个人的不同视角挖掘学生的最佳成长点,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与学模式和场景。
行动七:加快15所标杆学校的创建行动
以面向师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为理念,推进标杆学校建设经验和成果的系统集成,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应用场景,推进校园数字化转型。
行动八:校外教育、托育机构纳入一网统管的行动
基于数据的共享与融通,对民非教育、幼托机构的地图分布、办学属性转变和合规化过程等实施可视化的动态监管。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多元共治的监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