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为企业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现专精特新之路上从省级到国家级“小巨人”再到国家级重点“小巨人”的“三级跳”,让安徽均益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友林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我市聚焦八大新兴产业,不断推动企业上规升级,初步形成“初创企业——高成长小微企业——规模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路径,通过“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方案和计划,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
如今,“专精特新”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品牌优势。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7户,今年可实现产值超亿元企业150户、10亿元以上17户、20亿元以上11户、50亿元企业4户、100亿元企业1户。3户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6户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企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17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企业荣登2021年安徽制造业百强企业榜单,3家企业主板上市。
在“培”上下功夫——深耕细分市场构建培育体系
“真的太谢谢你们了!最近我们企业正想了解‘专精特新’以及研发投入奖励方面的政策问题,你们的介绍正好帮了我大忙。”近日,听了市经信局负责人宣传介绍的“专精特新”相关奖补政策,安徽聚力石油钻采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维庆感谢道。
“前期我们对所有中小企业进行排查摸底,确定一批有冲劲、有干劲、立志冲规的企业,对名单上的企业挨个拜访,送去红利政策,鼓励他们‘小升规’。”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
对小微企业而言,上规意味着“蝶变”。要申请专精特新企业,必须先成为规上企业。如何选择支持对象,池州市摸排拟入规企业,建立规上企业培育库,按月调度企业营收数据,指导县区有针对性地开展规上培育工作。
为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近年来,市经信局牵头组织了2期“引智强企”活动,邀请电子5所专业技术团队为我市30家企业提供诊断服务。经效果评估,前2期项目提出的改进措施应用率达89%,为参与诊断企业降本增效超过1000余万元。
一项项重实效的举措扎实推进,让一大批小微企业成功跨“坎”。1至7月,全市新增规上企业100户、净增71户,总数达到657户,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扶”上花气力——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科学引导
“公司丙烯酸酯系列产品,国内市场的占比为38%、省内市场占比为86%,排名都是第一位。”池州方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方介绍,公司有2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无论是专利技术的开发,还是市场占比的提升,都是方达科技公司能成功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原因之一。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已成为池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品牌。”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根据《“五上”企业培育壮大专项行动方案》,市经信局持续推动小升规、规成巨、巨上市,加大对规上企业培育,推动产业链融合、价值链延伸。大力推行“免申即享”政策服务,制定《池州市产业扶持政策“免申即享”项目清单》,确定首批“免申即享”项目118项,启动“免申即享”网上兑现和市级产业政策集中申报。
此外,组织80余家企业登录“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布需求,与省“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洽谈,助力企业达成场景解决方案;组建企业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全市企业开展免费服务。
目前,已建成睿成微电子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8户,8家企业获得2022年度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2家企业获得2022年度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评定。34家企业在省“专精特新板”挂牌,“专精特新板”企业在各家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额为4.5亿元。
在“创”上做文章——厚植发展沃土构筑孵化“暖巢”
像方达科技一样,安徽普洛兰管道修复技术有限公司也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引领行业发展。目前,普洛兰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紫外光原位固化管道修复技术,率先利用紫外光技术成功制备了高性能小管径、中型管径和大型管径的高性能管道,用于有压排水管道、无压排水管道、自来水管道、工程机械等领域。该技术通过中国给排水行业协会鉴定,被认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走专精特新之路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主选择。这两年,安徽杰羽制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图像识别、数据感知、智能网联等先进技术改造出的制鞋机械一跃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前不久,该企业成功获批2022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与工业的结合,加快推进重点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助力智能制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在重点企业中实施技改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企业上云、用云,全面深化研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今年以来,100户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3.1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3%。
市经信局负责人介绍,将引导动员“近规”企业加大生产,发掘市场潜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培育企业上规模;加强对新投产企业和成长性企业的指导,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改项目的投资力度,做大专精特新“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