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妥善处理了。”近日,我市一建筑工地工人张某在工作时不慎受伤,工地负责人得知情况后,立即通过工伤备案平台进行在线实时工伤申报,并上传受伤视频及照片。市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开展案件调查,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维护了受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我市以工伤保险制度为引领,依托大数据,创新工伤认定、工伤待遇支付及工伤预防新模式,打造工伤全链条“智理”模式。
运用省集中工伤系统,工伤认定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工伤认定微信号、现场咨询等方式引导企业或受伤职工在线申报、认定和查询。工作人员收到案件备案信息后实时受理审核,若需补齐材料的,系统会用短信方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推动工伤调查加速提质。
准确进行工伤认定是保障工伤保险基金正确使用的先决条件。市工伤认定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数据建立动态实证认定机制,依托建筑项目动态实名制系统的电子化考勤记录,对项目中的工伤事故进行核实认定;结合医院120通话录音、120出车记录及随车医生的第一手病情资料等对事故点及受伤情况进行核实。同时,我市建立人力社保、法院、司法等部门常态化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伤认定质量。
在工伤待遇支付服务上,我市依托“浙江人社”一体化平台,打通不同部门间工伤认定、鉴定、待遇的信息壁垒,做到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支付业务在线协同办理、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创新打造“无感智证”模式,通过人脸识别、上门认证、数字化平台汇集数据等智能分析工伤待遇领取人员状态,实现“免打扰”智慧认证,确保待遇定期发放。
此外,为从源头上减少工伤事故发生,我市通过大数据归集工伤发生率、案件数变化趋势、伤残等级程度、保险费支缴比等数据,借助云数据量化企业风险等级,定期走访工伤发生率增幅高、工伤基金支出增幅大的企业,排查隐患、综合治患。同时,积极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的方式,开展工伤预防培训。
通过数字化改革,我市工伤保险管理成效明显。据统计,截至目前,工伤案件备案率达90%,案件办结率100%,压缩时效70%以上,群众满意度100%。全市16210家单位工伤支缴比下降并从中受益,受益企业同比上升18%;工伤保险基金可支付能力处于全省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