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与黑夜接续,高温与高压夹击。
8月15日鹿城集中隔离点出现阳性病例,战“疫”一线也涌现出愈来愈多奔走的身影。方舱隔离点,作为接收中高风险地区隔离确诊病例的密接者的重要场所,无疑是最危险的区域。8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在这样的封闭环境里,“大白”们一身“反季节”穿搭,身着白色战袍,手戴乳胶手套,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核酸采样中始终保持着战斗力、凝聚力,用汗水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实“长城”。
胸闷喘不过气 “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
凌晨5点,闹钟响起。来自山福镇临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刘华芬完成了简单洗漱完,趁着夜色快速穿戴好防护装备,和搭档一起前往客房挨个敲门,为隔离人员核酸采样,他们要赶在7点前将200份试管样本打包好等待转运人员送检。自8月17日进驻方舱以来,刘华芬每天的工作都在凌晨结束,在黎明之前开始。
刘华芬所在的方舱点位客房楼栋布局分散,一栋三层无电梯,且每一层公共走廊未安装挡光玻璃,太阳能从四面八方照射进来,站上过道,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医务人员还没开始采样全身就如浸泡在水里,湿热得异常难受。刚入驻时,团队去做核酸检测要花大半时间排摸楼栋,如今虽已对楼栋位置了如指掌,但徒步往返也要花上20分钟,高温天也仍“咄咄逼人”,加之采样途中容易遇到突发状况,常会拖慢进度,这只会让大家更喘不上气来,闷热的感觉宛如“蒸桑拿”。
“一大早做核酸当然会有人不理解,有起床气。”刘华芬说,碰上不配合的人,她们只得先跳过,等对方平复好心情再返回采样,一来一回工作进度条就会被反复拉长,从而延长执勤时间,加剧闷热感。此外为小朋友做核酸采样难度也很大,一两岁的孩子无法理解采样的意义,“这时候爸妈一个抱住孩子身体,一个固定住脑袋,我们就瞅准时机迅速采完,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即便过程艰辛,但选择了冲锋就要义无反顾。”
8月19日下午15时,室外温度高达40℃,刘华芬和搭档林琼慧接到应急采样任务,穿梭在方舱楼栋间,不一会儿便是汗如雨下。湿透的里衣让行走步伐变得沉重,在热浪的裹挟下,两人均感呼吸不畅,眼前天旋地转。刘华芬回忆:“当时我们赶紧找了一块林荫处直接躺倒在地大口呼吸,难受到眼泪止不住地流,过了十几分钟,稍稍缓过神,才听到同伴对我说:走吧!早点完成任务。”
顷刻调整后,她们整理好情绪,匆匆往下一栋客房赶去。
“前半程靠体力,后半程靠意志。只要相互合作,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刘华芬如是总结自己拼搏的每一天。每一轮核酸采样,刘华芬和团队同伴都要用去2小时。
对刘华芬而言,疫情就是命令,可作为一名母亲,她的身上依然有着沉重的牵挂,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5岁的儿子。某一日,刘华芬正忙得不可开交,突然收到丈夫发来的讯息,儿子在家没人带,晚上可能要独自睡觉。刘华芬的心顿时揪作了一团,她对着语音视频不住地安慰儿子:“妈妈在外面打病毒这个大怪兽,你也要乖乖的,你去爸爸单位陪他一起值夜班,等妈妈打赢了就回来陪你。”
儿子很懂事,既不哭也闹,还不停鼓励妈妈一定要战胜病毒。儿子的这份懂事,让刘华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嗅到了鼻尖的一丝酸楚,那一夜,她彻夜未眠,但她始终记得自己的身份和使命,把“小家”放在心里,把“大家”守在身边。
然而,刘华芬的这份经历并不是疫情防控一线上的个例……
压力过大失眠 “憋着一股劲就不服输!”
一天内6次进出方舱,最多时为近600人做核酸采样,每天累得汗流浃背,这是来自区人民医院的陈靓珍的工作写照。她所在的方舱过道没有空调,在这般炎热的盛夏,她和她的团队必须克服这份“炙烤”,期间因体力透支造成的低血糖、中暑现象时有发生。
完成一轮核酸检测后,陈靓珍脱去隔离衣、口罩、橡胶手套等防护装备,疲惫的脸庞留下口罩的印痕,双手被汗水浸泡得泛白发皱,且不自主地微微颤动。
陈靓珍解释,核酸检测需要不停地抬胳膊,几小时下来,胳膊肘就发酸,手指也不听使唤,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然而她对这一切并不在意:“每天穿着防护服工作6小时以上,体能消耗很大,前两天甚至还有缺氧的感觉,不过现在已经适应了。”
夜难熬,夜夜熬,对陈靓珍而言,凌晨1点依然是工作的时间点,她需要将清晨采样用到的试管分区域分房间配备好,并将所有采样物品提前清点完毕。作为隔离方舱内医护组领队人,平日里陈靓珍不仅忙碌于核酸采样工作,还身兼数职:隔离人员的就医,以及工作人员防护知识的培训,都是她的职责所在。陈靓珍坦言“压力山大”,连着数日平均睡眠2小时,但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她充满信心和力量。
提到隔离点的姐妹们,陈靓珍也是心酸到一言难尽。很多采样队员工作14天后,就按照安排回到原单位了。但因为缺乏人手,同组的郑淑艳主动申请留下来继续采样。“别说少有与家人团聚的日子,郑淑艳就连能在本单位工作的天数都屈指可数。”陈靓珍对记者说,“别看大家工作结束了都很疲劳,但第二天照样各自憋着一股劲,谁也不服输!”
没有生而勇敢,只因选择无畏。他们在这里看过晨曦微露,见过星起月升,自始至终只想着尽力完成任务,一起守住这座城。
“我要准备入舱了……”采访结束时,医务人员又转身投入新一轮战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