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2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被社科院评为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荣获2018年中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县,新审批项目数、计划投资额连续三年保持全市前列。近年来,我县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发展路径,坚持聚焦项目强县,聚力开放创新,把金融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向好。
牵线搭桥 破题融资之困
暖企行动,金融先行;项目强县,金融助力。2018年12月18日,全市20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射阳县50家重点企业负责人齐聚射阳参加我县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企业政银企合作暨集中签约活动。这是近年来市级以上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第11次集中在我县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为全县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县全力做好小微企业融资降成本工作,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创新融资模式和服务,拓宽企业直接融资通道,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对符合支持条件的工程项目,帮助争取加大授信额度,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优质企业“雪中送炭”,帮助企业过难关、重焕生机。我县引导金融机构把服务实体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与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以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新模式。全县贷款余额从204亿元增至384亿元,贷款总量和增速均保持全市前列,新增存贷比从76%增至127%,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从3.9%降至1.63%。9家市级银行在我县设立服务窗口,华夏银行、南京银行等2家股份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
充分利用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我县为企业提供线上和线下高效率、“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目前已入驻小微企业414家,帮助32家企业解决资金需求1.11亿元,解决了企业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错配导致临时性资金短缺的问题。
此外,我县还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筛选出26家重点企业进入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其中8家企业列为全市“金种子”企业,邀请中金证券、国联证券等知名券商对重点后备企业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海普润膜获得美国顶级投行1.625亿元人民币投资。目前,全县已有“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2A信用等级国企4家,2018年直接融资余额50亿元,较上年新增21.7亿元,增长76.7%。
提升软环境 赢得硬支撑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城市的立身之本,企业赖之以好,金融赖之以赢。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牢固树立尊商、敬商、亲商、爱商意识,坚持把营造优良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完善和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着眼打造金融要素的集聚区和金融生态的示范区,我县全面落实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更大力度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壮大县域金融资源,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不断创优金融环境。同时,持续推动“诚信射阳”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全力打造诚信政府、诚信部门、诚信企业、诚信公民,诚实守信在鹤乡大地蔚然成风。
安徒生(中国)投资集团在我县投资建设国内第二家安徒生童话主题乐园。“之所以选择在射阳投资,不仅是看中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旅游优势,更主要的是看中这里的区位资源优势、潜在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集团董事长计峰坦言。始终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我县真心实意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资金、用工、土地等要素难题,最大程度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在全社会营造亲商、爱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发力主导产业 释放发展潜能
金融活,经济活。如何让县域经济和金融实现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我县坚持产业为基、项目为要,将金融资源引导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集聚优质金融资源,大力培植新能源、电子信息、健康产业等主导产业,做强航空、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高端纺织、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基地。我县先后落户远景智慧能源、骏益光电、海普润膜科技、题桥纺织、镁度智能终端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成功与上海嘉定工业区、闵行莘庄工业区签订园区共建合作协议,新审批项目数、计划投资额连续三年保持全市前列,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厚植县域经济发展根基。
一批惠及长远的重大工程陆续实施。空港正式运营,商港对外开放,渔港能级提升,快铁建成通车,全省第一条由地方主导建设的盐射高速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与大市区“1+5”高速高铁网无缝对接,我县承接南北、内联腹地、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牵手中科院、清华大学、东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80多所高校建成“校企联盟”120个,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国家级绿色染整研发生产基地、南大高新研究院等一批创新载体。实施星级培育、品牌创建、嫁接重组等行动计划,滚动培育20家行业龙头企业和30家成长型企业,着力打造一批“旗舰型”“小巨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