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个地方特定的文化载体,是地方文明史的特殊记录与见证。地名文化演绎历史文化发展,是一座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社会公众对地名的低关注度,让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极大挑战。上虞区民政局为打破地名文化“活跃圈子”小的尴尬局面,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力量,探索“政府+社会”地名文化建设模式,整合利用各类文化资源,打造地名文化发展新生态。
一是跨领域,集“专”促“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智库资源优势。上虞向来厚植虞舜、孝德、乡贤、东山等多种地域文化的价值与内核,成就了这座城市行稳致远的精神力量。区民政局为实现地名文化的深入挖掘、钻研、渗透,邀请了来自多个领域的非地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地名书籍的编纂,将地名文化与诗词、民俗、先贤、美食、特产等相融合,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方式推进地名文化传承和保护。为提升参与度、扩大关注度,区民政局专门设立微信公众号地名系列——“虞”你说地名,以每月两篇的更新频率发布地名故事推文,间接邀请广大群众参与到文章的审稿环节中来。此外,还特别发起地名书籍书名智慧众筹,将书名被成功选用的“命名人”加入编委名单,意在让大众智慧能在地名工作中有所呈现。
二是重民意,让“民”定“名”,不断拓宽地名命名公众参与渠道。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最新颁布《地名管理条例》的具体要求,区民政局指导各乡镇、街道完善地名命名程序,充分保障社会公众在地名命名中的参与程度。近期,崧厦街道、百官街道、盖北镇等多个乡镇街道在新地名产生过程中广泛吸纳社会公众意见,诞生了一批高质量上虞地名。其中崧厦街道在社区居委会命名工作中,及时向社会公开并进行征名投票,最终以81%的群众投票率选定名称“崧城社区”,用以纪念发生在该区域的历史故事。百官街道则积极接纳公众对老地名保护的建议,通过“移植”的方式让“悬沙”、“钱江”、“三棚桥”等部分即将消失的老地名带着乡愁记忆重新焕发生机。
三是巧投入,以“金”谋“进”,鼓励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地名项目。继区收藏家协会顺利承办“党史中的浙江地名——上虞篇”地名文化展,成功助力地名文化进展馆、进社区后,区民政局在一年一度的微公益创投项目中也加入了地名元素。微公益创投项目由民政局负责财政资金支持,吉祥社工服务中心作为自2021年来连续两年承接地名项目的机构,持续开展“谁不说俺家乡好”地名文化普及推广公益行动。该公益行动在百官小学、城东小学、春晖外国语学校以及多个乡镇学校通过文化长廊、讲座授课、征文评比、演讲比赛等形式,深入探索地名文化渗透的有效路径。社会组织以其专业服务能力助推地名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极大程度创新推进了上虞乡土教育和地名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地名文化建设树立了新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