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耐磨泵车内衬半弯管产品,其使用寿命和效率远超国内外行业水平,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优质铸件金奖特别奖;大型耐磨空心磨球产品替代进口,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这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都出自博望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培育专精特新,汇聚发展动能。今年以来,博望区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政策扶持,扎实做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引领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博望区拥有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4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户,省专精特新企业29户,市专精特新企业44户,各梯度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如今,博望区专精特新企业正不断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汇聚起创新驱动的强劲力量,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周后,这台激光切割机就可以交付客户!”7月26日,在安徽东海裕祥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床切割工艺负责人吕茂胜正带领工友对激光切割机进行出厂前的工艺调试。
这台2.6米×24米的激光切割机,是东海裕祥为客户量身定制的产品。“瞄准市场需求这个靶心,发力技术创新。”公司技术兼采供总监石贤林说,企业结合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大型激光切割机就是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进行合作攻关的成果,“公司还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四个省级研发平台,成立了北京中关村博尔顿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强。”
通过科技创新,东海裕祥完成了从追赶者到排头兵、从“小作坊”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蜕变。得益于科技创新,东海裕祥的发展也迈出了“加速度”。2020年,东海裕祥实现产值超3亿元,2021年实现产值超5亿元,2022年预计实现产值超6亿元。“公司也在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二期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计划购置先进工艺设备700余套,加快实现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力争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的目标。”石贤林表示。
同样脱胎于“小作坊”,马鞍山市海天重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虽然是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中的“新人”,却是耐磨铸件领域的“老将”。
“别看产品不起眼,但这种大型耐磨空心磨球能够替代德国进口产品,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内能生产该产品的企业不多。”7月26日,在公司展厅,海天重工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孙恒指着一个大圆球说。
在耐磨铸件领域长期耕耘、专注“细分赛道”做深做细,造就了海天重工在细分市场上的独特地位。因其“专业”,今年5月,海天重工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
厚望在身,唯有奋斗不止。“我们将紧盯细分市场,努力把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孙恒说。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扶。”石贤林表示,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用工、税务等方面的贴心之举令人感动,公司发展的信心更足更坚定。
好水才能养“好鱼”。“中小企业要选择专精特新作为发展方向,离不开技术创新、设备投入和人才引进等。”博望区科技经济信息化局局长张钧表示,该区将进一步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机制,坚持梯次培育、动态管理,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为支撑,通过政策扶持、规范培育和精准服务,培育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带动全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未来3年,计划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8户、专精特新冠军企业6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户。”张钧表示。
既要呵护“好苗子”茁壮成长,也要让专精特新企业飞得更高。张钧介绍,博望将推深做实“四送一服”,梳理汇总为专精特新企业办实事清单,建立“一企一员”帮扶机制、跟踪督办机制,确保企业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同时,分行业摸排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搭建对接合作平台,促进银企互信共赢,让专精特新企业释放大能量、展现大作为。
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需要,也是持续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培育新动能的要求。博望区扎实做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引领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各梯度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呼吁培育更多撑起大创新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要畅通政策活水,聚焦市场主体培育,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选好苗、育好苗;要厚植创新沃土,聚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夯实企业发展根基,让越来越多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