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并创造了适应自然条件的种类丰富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养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而位于浙南山区的青田县,其稻田养鱼历史有1300多年,至今依然保持着“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稻花肥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而且形成了“山地-森林-村庄-梯田-水系”的自然景观和“有塘皆有水、有水皆有鱼”的文化景观,衍生出鱼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田鱼捞饭、田鱼干炒粉干等特色美食文化。正是这种集生态、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2005年6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
17年来,青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力做好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和发展文章,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做了有益探索。2016年6月,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先生来青田考察时评价:“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协同增效,树立了全球典范。”
一要突出顶层设计,架构青田试点先行的“四梁八柱”。
我们坚定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主动承担起探路者角色,于“无人区”中趟新路、开先河。
机制一体搭建。建立健全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工作体系,统筹推进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2005年以来,先后成立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稻鱼共生产业发展中心、农业文化推广中心,以及稻鱼共生产业协会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保护与发展联盟,2022年,成立青田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联合会,打造合作交流新平台,搭起政府、市场和行业之间的桥梁。
规划一以贯之。始终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2005年和2016年,两次邀请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团队,编制两轮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十年规划,形成农遗保护总框架、总思路、总路径。2010年,率先出台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暂行办法》。
资金一贯到底。始终保持稻鱼共生系统扶持资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助力遗产保护和发展。出台种粮综合直补、生态补贴以及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等惠农政策,每年投入300万元保护资金用于原种保护、核心区建设、科研合作等,争取到浙江省循环有机农业试点项目5000万元、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提升综合试点项目3000万元等资金支持,持续提高并保护遗产地农民从事稻鱼共生生产的积极性。
二要突出文化传承,赓续稻鱼共生系统的“遗传密码”。
我们坚定乡土文化自信,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角度审视稻鱼共生系统的文化价值,坚持活态保护、动态传承、常态弘扬。
挖掘农遗记忆。深度挖掘青田鱼灯舞的文化艺术价值,做到活态传承,不断丰富、创新文化承载形式。筹建青田鱼灯主题展示馆,在保留传统鱼灯精华的基础上,对鱼灯道具造型、服饰搭配等改良创新。2008年,青田鱼灯舞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从青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先后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天安门广场演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等开场演出,赢得了“天下第一鱼”的美誉。
打造稻鱼标识。打造青田稻鱼区域公用品牌,先后注册“青田田鱼”“青田稻鱼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设计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标识,提升市场辨识度。持续开展承载稻鱼文化的标志性活动,常态举办开镰节、丰收节、尝新饭等节庆活动,青田“稻鱼之恋”文化节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讲好农耕故事。建立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以最新科技、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和文化精髓,联合中科院编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读本和《小田鱼的好朋友》儿童绘本等,把稻鱼共生知识纳入青田县志,打造稻鱼共生文化传承的各个层级阵地,让农耕文明代代相传。
三突出产业培育,打通传统农业价值的“转化通道”。
我们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积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与文化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了亩产“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目标。
夯实产业根基。推进稻鱼共生系统一体化、多方位、全过程保护,核心保护区方山龙现稻鱼共生湿地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重要湿地保护名录。加快建设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在全县5.54万亩稻鱼共生水田中,建成稻田养鱼为主的粮食生产功能区2万亩、省级稻鱼共生精品园2个、稻鱼共生主导产业示范园1个。
提升产品品质。出台并迭代稻鱼共生技术规范、青田田鱼综合标准,组建县农发公司,创新实施稻鱼米统一规划基地、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五统一”模式,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认定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青田样板。持续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批稻鱼共生系统示范户、传承师,方山乡农民金岳品获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模范农民”称号。
拓宽产销渠道。在淘宝、京东开设直营店铺,入驻盒马鲜生,与全国440多个城市酒店、企业、机关建立供应网络,“青田稻鱼米”“青田田鱼”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稻米价格从原来的每斤2-3元提高到10元以上,并成为首届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指定用米。
四要突出平台引领,贡献世界农遗保护的“中国方案”。
我们努力在稻鱼共生系统的精彩实践中争当农耕文明传承的引领者,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青田模式。
科技赋能保粮食安全。深化种苗保护,打造水稻育秧中心、种质资源圃和绿色有机稻鱼生产示范基地,以“多点多户”保护方式在6个乡镇建立26户田鱼种质资源保护点,保证种源纯正和多样性。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等开展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研究中心、中国田鱼研究中心等,启动“农遗保”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数字监管系统建设,推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数字化相结合。
融合发展促乡村振兴。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农耕文化体验观光为一体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园,建成集农遗文化展示、体验、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基地4个。依托稻鱼共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水旱轮作、稻药轮作等“稻鱼+”种养模式,巨浦乡西坑村“贝母-稻鱼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6万多元,户均增收1万元。青田于2018、2019年入选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2020年成为浙江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优秀县,2021年青田县传承发展稻鱼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入选浙江乡村振兴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跨山问海助共同富裕。以东西部帮扶推动稻鱼共生模式走出青田,2017年青田稻鱼共生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远赴”广西、宁夏、贵州等20多个省(自治区),稻鱼共生成为东西部协作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推动稻鱼共生模式走向世界,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8万多青田华侨以及2万多家海外中餐馆,打造浙西南首个农产品出口销售平台侨乡农品城,开通了农产品出口“快速通道”,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国检改革试点。目前,在欧洲35个城市开设海外专柜100家,建立海外合作仓2个,把稻鱼米、田鱼干、鲜活田鱼等中国优质农产品端上了洋人餐桌,以舌尖上的美味传播中国千年农耕文明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