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宝山区 > 文字新闻
奋进“北转型”,“钢铁之城”蝶变“创新之城”
发布时间:2022-06-27  来源:上海宝山  发布开发区:上海宝山工业园区

  五年来,人们印象中“又粗又重”的宝山正在变轻。河滨岸线,“最佳景观位”让给了科创园区、居民社区。围绕“科创中心主阵地”这一全新历史坐标,其瞄准的是一场更深层次的区域蝶变。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到人文素养,这是一次全方位、全链条的革新重塑。

  吴淞口,一边是水天相接的江面,一边是绿影婆娑的植被。全国首家以河口科技为主题的专业展馆,就藏身于一座由钢渣回填的湿地公园内。

  蕰藻浜畔,粗重的堆场消失,活力四射的“1号湾”成了好逛的公共滨水空间。

  被视为“超级疫苗工厂”的上药康希诺,不仅在宝山区打出了“上海产”新冠疫苗第一针,更跑出了“当年创立、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加速度。

  卸下过往包袱的同时,宝山区也同样珍视历史馈赠,让科创成为老工业区转型的亮丽底色。工业气息浓郁的偌大工业空间,如今反倒成了科创思维迸发、创新灵感激荡的最佳场域。

  向着“科创中心主阵地”目标,这座“钢铁之城”正逐步蝶变为“创新之城”,着眼全域创新,持续增强南大、吴淞科创核心承载区及各产业园区创新功能,更好承接毗邻高校、央企等科研力量、技术资源,以滨水空间为依托酿厚创新氛围,全力奋进“北转型”。

  站在全新历史起点,腾出旧的空间,才能获得发展新增量,宝山区也面临着一场“断舍离”。

  新年伊始,宝山区委领导开启“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其中,一个万人“城中村”成了调研首站。这背后,蕴含着政府部门对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期许和全局谋布——加快“城中村”、旧区改造。其不仅关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也关切百姓民生、城市治理。“七十二家房客”式的蜗居,不仅是相关部门的一块“心病”,也让居住于此的人们总免不了提心吊胆。告别旧的空间,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在宝山区,顾村、大场、杨行等老集镇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都将集体提速加码。这其中,宝山区将强化政策支持,盘活优势资源,持续探索“政府+市场主体”合作开发模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高标准开发、高效率推进。

  以杨行镇东街村改造项目为例,去年底,该项目改造正式获批,成为上海新启动的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未来,其将在项目改造中置入部分产业空间,并兼顾各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方位、全领域地实现“城中村”补缺增能,将其打造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新空间。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人群聚集、空间狭窄的“城中村”,容易成为防疫薄弱点,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不少安全隐患。下一步,宝山区将加快项目储备速度,力争让更多“城中村”早日踏上改造的快车道。譬如,外来流动人口近万人的龙珠苑,相关项目改造方案已初步完成,在完成报批等一系列手续后,有望加速改造进程。

  “城中村”改造中,宝山区还坚持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实现“一村一特色”,让“城中村”变为“城中景”。以罗店老集镇的改造为例,其将抛却“大拆大建”模式,完整保留千年古镇的历史文脉,将一幢幢零散历史建筑串联成一个完整有机体,营造出历史记忆、创新思维相交织的艺术新街区。

  借由“城中村”改造的快步推进,一个个腾挪出的新空间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量,并由此实现地区功能和生活品质的新跃升,丰实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蕰藻浜,被寄予厚望的“科创之河”,一头一尾分别连接着吴淞创新城、南大智慧城。未来五年,两大重要转型板块将齐步迈入“集中建成期”,并将成为装载各类创新主体的“首选地”。

  吴淞创新城,工业气息浓郁的金色炉台化身新地标,将成为区域对外开放的一扇新窗口。按照“产业为先、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总定位,其将形成以新材料、智能硬件和新经济“三新”产业为引领,以“科创+文创”产业为支撑、高端商务商业和高品质旅游业“两高”产业为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世界级长三角科创中心。

  “不低于黄浦江两岸”的标准推进功能集聚、品质开发,这是宝山区对南大智慧城的高定位。历经十年拆违,这里将蜕变出“云端一座城”。作为入选上海新一批13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位于南大智慧城核心区域的数智南大产业园,未来将发力数字经济新赛道,积极打造数字产业链,培育数字经济生态圈。此外,作为首发项目的“双子塔”不久前完成结构封顶,建成投用指日可待,未来有望吸引更多企业总部进驻。

  在两大重点板块纷纷驶入快车道的同时,那些消失的工厂、堆场、仓库,也将继续收藏着独属于钢铁工业的炽热记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选址在型钢厂房遍布的老工业基地。未来,还将有至少两条地铁线路以及一条新辟的市政马路横穿校区而过,串联起校区、园区、居民区,让艺术创新等各类要素加速集聚,活力竞相迸发。

  “1号湾”畔,更多不设围墙的社区型园区纷纷涌现,在开放融合中激荡出更多创新因子。漫步在滨水空间,人们既可与艺术元素迸发的“一墙美术馆”邂逅,也能在桥下空间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科创、艺术、生活,彼此互融并进,“工业锈带”向“艺术秀带”迈进。

  作为科创中心主阵地,宝山区对“主阵地”的理解并非门门优秀的全能选手,而是勇挑重担的“特长生”。这也意味着,其将瞄准关键领域定向发力。放眼全市,宝山区的独特地缘优势在于兼有城区和郊区“两大战略空间”。这构成了其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也使其在产业布局中能实现“总部经济+制造环节”同步发力。这给了它深耕科研成果全链条转化的底气、信心。

  未来五年,宝山区将借由成功揭榜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书,以先投后股方式探索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让最新最前沿的创新成果,早一步应用到产业,早一天争取到市场主动权。由此,加速“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链路。据悉,这也是该年度上海市唯一一个以区为主体入选的创新改革任务。

  全链条转化,离不开类型多样的科创载体。不久前,环上大科技园孵化器、北大科技园众创空间等8家双创载体成功入选上海市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至此,宝山区内共有32家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这些载体中,既有聚焦新药研发的中试放大平台,也囊括了生物医药公共测试平台等。未来,这些针对痛点环节“靶向”催生的各类创新载体,将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助力科创成果转化提速。

  成果转化,还少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中,高校实验成果与产业应用时常存在“供需差”。为此,宝山区依托辖区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还将全力培育“技术经纪人”,由市场向高校“定制”科研需求清单,以需求倒逼源头创新,缩短成果转化链路。

  借由全力攻坚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化,这座“钢铁之城”将加速蝶变“创新之城”,让科创成为熔铸于区域转型的亮丽底色。

  少有人料想到,新一代先导产业,竟能在工业老区奔出上扬曲线。五年来,宝山区高新技术企业达848家、增长2.2倍,59个项目获国家、上海科学技术奖。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导产业加速集聚。

  创新引擎加速动能转换,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科创”也成了宝山区向外投递出的新名片。自始至终,宝山区都紧紧依托自身工业基因、制造优势。譬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其锚定“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这一历史机遇靶向聚力,精耕附加值及利润产出愈加凸显的高端制造环节,由此才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独特发展之路。

  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上海特色产业园区之一。短短数年,集聚效应初显。入驻企业中,不仅有高端生物制品、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制造类头部企业,也不乏技术服务等跨产业跨领域高能级企业。

  创新主体纷至沓来,离不开一个个腾笼换鸟的新空间。空间迭代腾挪出的新载体,回应的不仅是创新主体“有没有地”的基础需求。新兴产业加速起势,正源于一个让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涌流的大生态。

  五年来,宝山区“科创浓度”持续攀升。大学科技园、创新孵化器、中试放大平台,各类新空间成了产业链不同细分环节的新载体。更多创新主体来到这里、留在这里,只因找到了“最佳科创合伙人”。

  从实验室到流水线,科技创新每个链条环节上的疏通发力,终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开园一年多的环上大科技园,不仅吸引集聚了132家企业落地,更一举破解了烯碳铝合金、工业软件设计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全国首个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全线贯通,使超导电缆长度从数百米突破至1公里以上;8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研制成功……这背后都有“宝山制造”的身影。眼下,一幢幢科创建筑、一个个创新园区,依旧在拔节生长,承载着无数创新主体的梦想与希望。

上一条:市领导督查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暑期旅游安全工作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