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截至2021年,马鞍山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9.82岁。婴儿、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2.25‰、7.66/10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排名全省第一,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综合反映国民健康水平指标的变化,昭示着马鞍山市200多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正在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整合医疗资源,逐步补齐医疗基础设施短板,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织牢织密群众“健康网”,托起群众的“幸福梦”。
深化改革,破解群众“看病贵”
医疗卫生,关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乎千家万户的福祉。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破除群众看病贵的顽疾,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
“仅药物支架这类医用耗材单品,2021年以来,就为患者节约了约335万元。”市人民医院分管医用耗材的副院长王健告诉记者,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后,前来就诊就医的患者能切实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
“推进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全面执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试点25种药品的采购和使用政策。”市卫健委医改科科长徐劲松介绍,“同时,马鞍山市积极参与扩大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品种范围,落实省医保局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政策,推动医疗机构调整优化用药结构,保障患者用药需求和用药安全。”
自2021年10月25日,第五批国家集采药品结果在马鞍山市正式落地实施以来,马鞍山市集采共涉及45个品种、64个品规,范围覆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道、肺癌、胰腺癌等重大疾病用药,平均降幅59%,药品费用明显降低。
“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艾司奥美拉唑注射剂40mg/支,集采中选价格为9.14元,相比集采前的70元,降幅高达87%。”据市药品器械采购管理中心主任张毅介绍,根据测算,此次集采马鞍山市预计一年将节约医疗费用1000余万元,按报销比例60%计算,可为患者节省约400万元,为医保基金节省约600万元。
守护健康,破解群众“看病难”
“到大医院看病不方便,流程太多,看病花钱不说,还花时间。今天大医院专家来到这里给我们看病,又方便、又省钱。”日前,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三甲医院的专家医疗服务,花山区解放路街道李阿姨很激动。
这是5月19日,三甲医院德驭医疗马鞍山总医院派出心血管内科、中医科、老年科和全科医学科等专家组成义诊团队在花山区开展“世界高血压日”义诊活动,为前来咨询、问诊的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近年来,马鞍山市不断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内外兼顾,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三甲医院专家基层义诊,让“大医院的医生进村(社区)”只是各家医院医疗资源下沉的举措之一。
办好“身边的医院”,打通城区医疗服务堵点断点。2021年3月,由市人民医院托管的花山区沙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该院定期派驻专家进社区坐诊,1.3万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看上“专家号”。与此同时,该医院将做好辖区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和基本诊疗服务工作,为社区及周边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
办好“身边的诊所”,让农村人买得起药、看得起病,放得下心看病。“向上对接市县级优质医疗资源,向下‘辐射’村级卫生室。”郑蒲港新区姥桥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沈志龙说,发挥辖区内“家庭医生”单元力量,打通服务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家门口获得更优质、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目前,全市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508个(含村卫生室),全市在岗村医485名。”市卫健委基层服务与妇幼健康服务科科长施伏鸿介绍,马鞍山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83个,深入农村、社区,让居民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定期专业健康指导。通过推进签约服务,提高了城乡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服务得到落实,促进了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初步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引进“身边的名医”,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著名放射科专家李惠民教授来市人民医院开设工作室,每月1次定期坐诊;长三角妇科专家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驿马工作站揭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肿瘤专家赵卫东“入驻”……2021年以来,市卫健委将推进“家门口的长三角优质医疗服务”作为年度重点实施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指导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与长三角地区名医名院开展合作,扎实推进33个年度合作项目。各家医疗机构通过名医工作室创建、合作办医、共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等方式,积极引进一批长三角区域内知名医疗卫生专家来马鞍山坐诊和指导业务,满足马鞍山市群众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不仅如此,为解决“看病难”问题,马鞍山市还紧锣密鼓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建设。近年来,围绕“两包三单六贯通”,马鞍山市着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了6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围绕“331”架构,马鞍山市着力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2021年,各医联体共计下沉医疗专家100余人,上下转诊人数达2000余人次。
做强公卫,破解群众“早看病”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也是观察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2011年,马鞍山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8.56岁。2021年,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79.82岁,增加了1.26岁。”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与健康管理科科长秦其荣介绍。
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离不开马鞍山市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投入。据介绍,2011年以来,马鞍山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2011年的每人每年25元提高到2021年的每人每年75元。
为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和质量,先后有28个预防接种门诊完成数字化建设,8个接种门诊探索智慧门诊建设。市疾控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是其中的标杆之一,是全省首家成人专业化预防接种门诊。开设之后,不断进行软硬件升级,为全市预防接种服务水平提升探索新路径。
作为公共卫生服务“重头戏”的卫生应急系统建设,连续加大投入,形成快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2020年5月,马鞍山市总投资1140万元的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处置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在三县三区疾控中心建成6个卫生应急指挥处置分中心,市级指挥中心视频会商系统现已实现与各分中心间的互联互通,提升了马鞍山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经受了“大考”。2020年以来,马鞍山市建立健全发热门诊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动态研判疫情发展形势,精准开展重点人群摸排和密切接触者管控。落实“四集中”救治,全市所有新冠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全部实施定点救治或医学观察,治愈率100%,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下一步,马鞍山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医改部署,加强医改工作统筹协调,着力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医改各项举措落地生效,惠及城乡居民,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补齐短板,破解群众“看好病”
“以前,测一个心电图,不光要排队,还要躺在病床上,再贴上各种电极,每一次检查都让人感觉很不舒适。”日前,雨山区安民街道社区居民戴必功老人感慨于诊断技术的进步,“现在两分钟,就拿到了心电图报告,真快。”他请医生打印了一份纸质报告,乐呵呵地说,身体没毛病,心里就没负担了,中午回家要吃点好的。
这一幕,不仅发生在雨山区安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在十七冶医院医联体内首批使用便携式动态心电记录仪的18家基层医疗机构不断上演。
“硬件”支撑到位,患者享受到更好诊疗体验。近年来,马鞍山市不断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机构硬件设施一步步完善。今年以来,县域内就诊率达到了82.27%,跨省异地就医人数同比下降13%。
2020年10月18日上午,市人民医院东院(秀山医院)开诊;2021年12月16日,市妇幼保健院综合产科楼正式投入使用;2022年6月底前,按照三甲医院标准建设的博望区人民医院项目预计具备验收条件。
“软件”建设加码,智慧医院让看病更便捷。近年来,马鞍山市严格遵循国家卫健委颁布的信息系统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标准建设。
在城区,各家医疗机构不断引入各种“智慧元素”,改善市民就医体验。市妇幼保健院积极打造“智慧医院”,启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疗和以病人为核心的智慧服务建设。目前,市妇幼保健院已全面上线住院电子病历系统、住院医嘱系统、临床路径系统、门诊电子病历系统、门诊处方系统等;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通过“智医助理”项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会诊帮助等新功能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能力,也更加方便患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