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近年来,海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考核导向,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美丽海门的生态底色被不断擦亮。
高品位精致建设 江海岸线皆风景
6月的海门,江堤内外,满目青翠绿两岸;謇公湖畔,湖光潋滟芳草青;府南绿廊,绿树成荫花满城……一处处“绿色新地标”,扮靓城市风景。
在青龙港生态绿地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景观绿化、望江楼、候船厅等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工人正在对部分钢架桥和一些辅助设施进行收尾工作。青龙港生态绿地项目位于青龙河以东、望江路以西、长江以北,沿江长度约1.3公里,总面积30.34万平方米,是海门沿江生态景观带的重要节点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海门沿江沿海的地理优势,打造以码头核心区历史文化为主、呈现“四季变化鲜明”的景观生态绿地。“青龙港生态绿地项目包括景观绿化、堤顶道路、亲水平台、核心区保留建筑物修缮改造等,建成后将以生态公园形式向市民呈现,市民可在江边漫步赏景。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抢抓工期,争取尽快完成。”项目施工负责人蔡杰告诉记者。
海门拥有61公里江岸线和25公里海岸线。建设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是海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推进长江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区紧扣“最美”目标,突出“三生”融合,推动风光带、城镇带、乡村带、创新带、产业带“五带”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沿江沿海区域景、产、镇、村一体化发展格局。
海门对沿江、沿海堤顶全线分类设计打造,分批分段实施,基本实现江堤全线贯通。张謇国际公园以一流的理念精心打造,部分区域已开始施工;謇公湖生态绿地已正式开园,城市绿核效应初现,成为城市生态会客厅。在沿江沿海景观带建设中,海门有机整合张謇遗迹资源,科学规划设计了全长46.8公里的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主题化、特色化展示和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以青龙港老码头区、大生三厂等特色化文旅资源,有机衔接串联江海区域,空间布局涵盖青龙港、三厂、常乐以及海门港新区,并将城区、余东和叠石桥作为记忆轴的配套旅游功能服务区,充分发挥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景观带与记忆轴纵横交汇、融合发展的特色格局。
低碳可持续发展 城乡处处添绿意
入夏后,常乐柳西半街的人气越来越旺。作为省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的张謇故里小镇开街半年多以来,早已是远近闻名的观光打卡景点。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里不仅是创新乡村振兴的样本,更是一座全电力小镇,是我区绿色用能的示范基地。
早在小镇规划设计之初,区供电公司就提前介入,了解小镇选址、功能模块、建设方案等信息,挖掘小镇公共设施的全电潜力。小镇的全电改造,有效减少了传统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预计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900万吨、二氧化硫90万吨。
放眼全区,越来越多用能大户加入绿色“俱乐部”。区机关事务局、海门人民医院、张謇职业技术学院等公共楼宇实施能源托管服务,以集群示范效应促成全社会绿色用能共识。我区还紧盯用能末端,加快拓展绿色用能市场。目前,全区已推广实施港口岸电、全电食堂、煤改电等综合能源服务和电能替代项目272个,累计替代电量10.23亿千瓦时。
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海门加快推进能源供应清洁化,因地制宜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17年起,余东镇启动光伏特色小镇建设,累计安装1600套光伏发电系统,总容量0.8万千瓦。此后,我区又相继建成了总装机容量0.5万千瓦的“农光互补”光伏项目、0.85万千瓦的南通最大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目前,海门境内已有光伏发电用户2354家,装机容量7.68万千瓦,每年发电量7770.35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69.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29万吨、二氧化硫0.62万吨。
我区大力推行“绿色海门”计划,绿色交通是这一计划的重要环节。2021年,海门以省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试点为契机,持续优化城乡公交网络布局,投入1.3亿元增购110辆新能源车。目前,海门现有营运公交车445辆,其中,新能源车324辆,达到总数的72.8%,预计全年替代电能约480万千瓦时,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如今,绿色用能市场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行各业。在玻璃制造和金属加工行业,推动电窑炉替代传统的烟煤炉;在粮食加工行业,普及电锅炉、电烘干设备;在公共机关和餐饮业,助力全电厨房建设……
强化生态环保攻坚 绿色发展绘新卷
渔民退捕上岸变身护渔员,江中不时“豚”来“豚”往,数千野鸭成群结队在江面嬉戏,弯嘴滨鹬、白腰杓鹬、斑鸫等鸟类动物踪迹频现……这样的和谐之景在海门越来越多地展现。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要求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近年来,海门更加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大力度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努力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海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发现该区域内一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有部分堆场未覆盖。”近日,在一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上空,环境执法人员利用无人机高空拍摄进行空中取证。随着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日趋隐蔽。连日来,海门生态环境局运用无人机携带GPS定位、高清摄像头等技术手段,对砂石堆场、工业园区等开展航拍巡查,全力攻坚大气污染防治。
蓝天碧水净土,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海门坚持“科学治水、系统治水”,面对省、市考断面的考核,海门生态环境局先后出台了《海门区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机制》《海门区水生态环境质量预警办法》,制定了14个断面汛期保障方案;深入开展水环境预警,发出各类预警信息、交办单和预警函;针对部分断面开展连续布点排查监测、水质自动站超标排查;对70个入海排污口开展整治,监测完成率、溯源完成率、整治完成率均达到100%,提前完成了整治任务……如今的海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一幅碧绿的水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海门以“生态绿地+水源涵养+滨江风光”为主,打造滨江活力岸线,实现文化共荣、生态共生、和谐共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灵甸化工园区取消化工定位,快速主导功能转变,加大化工产业整治和转型力度,先后关停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20多家;创建生态园区,打造绿色产业,推动园区产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以点连线,海门正变身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
拥有独特江海资源禀赋的海门,在迈向新征程的过程中,正以强烈的答卷意识,加快实现沿江沿海空间面貌焕然一新,以全域美丽动人的生态环境营造区域竞争力,让“江风海韵”越来越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