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剃发器、理发剪、清洁海绵……邻居老蔡朝板凳上一坐,王彪熟练地将围布一抖、一系,他的移动理发摊便正式“开张”了。
王彪今年61岁,是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赤峰路97号大楼里的热心志愿者,熟悉他的老邻居都爱叫他一声“彪哥”。
“我儿子的头发都可以筑鸟巢了,哪位邻居能帮忙剪剪?”四月中旬,小区封控已近半月,不少居民在楼组群发出理发需求。“要不我来吧。”考虑到小区是防范区,相对安全,王彪向居委报备并得到肯定回答后,决定免费为大楼内居民提供服务。
虽然小区被划分为防范区,但一切活动仍然要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向居委会咨询后,王彪琢磨了一套“理发规则”——理发摊“移动”,理发的人“不动”。居民有需求可以在群里预约,一般选在不做核酸筛查的日子,彪哥会做好防护措施,带上工具,去到居民所在的楼层。这样一来,可以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感染风险。
理发的全程注意事项也先在楼组群里一再强调。比如,出门前,要在家完成抗原自测;出门时,戴好口罩,做好防护;严格控制现场人数,避免人群聚集等。
“居民在哪层楼,我就上哪层楼。”这天,预约理发的是13楼的几位邻居。
家住1309的老蔡第一个光顾,他今年73岁了。“还要再短点吗?”“可以了,蛮好蛮好!”他笑侃道,“要不是因为疫情,早就该剪了,封控在家也要注意形象的。”
“彪哥做志愿者很久了吧,我记得2020年春节,疫情最早出现的时候,你就在小区门口帮大家测体温。”轮到朱老伯理发了,他与彪哥相熟,爱人张阿姨也在一旁笑着聊上几句,等着下一个轮到自己。
这天收工,早就过了午饭时间,“97号一家亲”微信群里满是好评与感激。王彪回家安顿好父亲,吃口饭,就要出发去帮居民代配药。
“虽然61岁了,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以为大家出力。”王彪说,1988年这幢大楼建成,自己是最早的一批“原住民”,“34年了,我们和大楼有感情,所以心甘情愿,不求回报。”
“我并不是专业理发的,”彪哥说,“但父亲年轻时学过这门手艺,教过我一些。”王彪的父亲今年91岁了,身体不太好,由他和爱人一起照顾。封控以后,老人家头发长了不少,正好家里又有剃发工具,王彪便萌生了“自己上手”的想法,“所以说,我家老爷子实际上是我的第一个‘顾客’。”
虽然王彪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不是专业的,但试过他手艺的邻居无不夸赞。“最酷的理发师!”“我们楼的专属Tony”“谢谢彪哥放弃休息时间为我89岁的老父理发”“谢谢帮我家小朋友理发的好邻居”......由此,“彪哥理发”的口碑在大楼里打响了。
97号大楼,177户人家,彪哥已经累计为40余人免费理发。这其中,有老人,也有孩子,有男士,也有女士。有时候“业务”多了,往往会超出计划的理发时间,但只要邻居们有需求,彪哥都会耐心为大家服务。邻居们一再感谢,但王彪坚持不愿收取分毫。
刻满时光印记的楼道,简陋但干净的移动理发摊,来来去去的顾客说起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皆是爱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