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乡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要素转化、融合提升,不断趋向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海盐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全面推动“三农”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农业加快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加快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加快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06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海盐视察指导第三批先进性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时,对海盐明确提出了当好“三个示范”的要求,即“在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上当好示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当好示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当好示范”。
多年来,50万海盐儿女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就业方式转变与公共服务延伸等方式,形成了就地城镇化的“海盐样本”。
在元通街道青莲寺村的百合美家庭农场,农场经营者陆建明和30余名“农民员工”经营着500亩土地,去年产值达400多万元。这正是得益于海盐产权制度改革和相关机制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海盐围绕“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方向,积极创新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确权确股的“固化”机制,深化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在“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全面完成基础上,立足解决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问题,推进精确确权工作。同时不断深化完善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全面开展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加快农民经济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分离。经过多年努力,全县二轮承包土地确权率、村集体股份制改革完成率达100%,农房确权率超80%,农民的生产、生活要素归属清晰、责权明确。
产权流转交易将农民手中的“沉睡”资产变成了“活资本”。2009年,海盐在全省率先建立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立电子数据库,实现产权交易的公开、公平和信息共享,并积极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在全省首创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农钻通”后,又相继推出“农宅通”、“农股通”,实现了农民“三权”金融产品的全覆盖。
如果说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海盐农民综合改革的经济保障,让农民“上岸”有了底气的话,那么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则让农民更加安心“上岸”。
从2006年开始,海盐就围绕“做大做强县城、做精做全集镇、做优做美农村”,着手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全县3953个自然村规划为9个新市镇和69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引导了7.6万农户向城镇、社区集聚。按照特色示范村、重点建设村和推进培育村三个类别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大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力度,基本实现交通、水务、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77元,增幅连续10年高于城镇;城乡收入比为1.69:1,遥遥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住院报销比例差别低于10%;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要求;全县9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达省一级以上标准;省级体育小康村创建率达100%……如今,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正在海盐铺展开来。
海盐县农办主任、县农经局局长金胜华:海盐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立足点,探索开展就地城镇化工作,统筹城乡各项发展,逐步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城乡融合不仅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解除了产权对农民的束缚,为他们从事二、三产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降低他们市民化的后顾之忧,真正让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城市发展。海盐要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扎实做好确权、赋能、同待遇三件事,赋予农村产权流通、抵押等“活权”能力,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等途径,实现农村产权的保值、增值。同时要坚持基础设施均等化、公共事业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均等化,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自由流动,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