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疫情来势汹汹时保护易感人群?养老机构的有序运作,成为万千子女最关切的问题,也成为政府的着力所在。
自4月1日实施全域封控以来,甘泉路街道辖区内的9家养老机构在区民政局的指挥部署下,再度升级疫情防控措施,基于全封闭管理要求,继续加强卫生消杀、健康监测、日常照护、员工调配等内控管理力度,保障在院老人的健康与安全。
“这轮疫情和以往有所不同,传播力极强。”上海慧享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王慧坦言,养老机构作为易感人群的聚集场所,面临的防疫挑战空前,严禁人员流动、增加消毒消杀和核酸检测次数,仍是当前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主要手段。
据甘泉宏利敬老院院长王瑞英介绍,敬老院从3月初就开始实施封闭管理,暂停家属探视和外来人员入院,所有工作人员在院内居住,同时尽可能减少外送物品来往交接,“除统一配送的防疫用品、食材、药品等必要物资外,我们暂时不接收其他物品。所有入院的物资都要经过三次消杀,每次消杀时长不少于30分钟。”
在院内管理方面,实行老人生活区和非生活区分区管理,花园、走廊、电梯、居室等活动场所的消杀次数从原来的每天两次增加到三次;针对老人采用多种健康监测方式,避免人群流动聚集、增加巡护次数、每天为老人测量两次体温,核酸检测则由医务工作者定期入院进行。
此外,各养老机构还根据封控期间执业医师的实际配备情况,提供每日线上或线下问诊服务,实时跟踪老人的健康状况并给予相应的医疗救助。“医生对老人的病史,以及特定环境下他们可能出现的症状都比较了解,每天问诊一次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王慧补充,“现在处于特殊时期,医疗资源紧张,所以我们正尽全力减少老人慢性病发作的可能。但一旦有突发情况,我们也有相应的用药、送医等治疗措施。”
多家养老机构表示,街道已为他们开通了配药、送医双线“绿色通道”,由街道专队为老人采购、配送药物,或联系医院、救护车紧急送医。
由于敬老院原则上采取“不出、不进”的全封闭管理模式,若老人有外出就医需求,敬老院会劝说有条件的家庭,在就医结束后将老人暂时接回家里居住。王瑞英解释,这主要还是出于安全考虑,“尤其是那些需要定期外出的病人,多次往返会对防控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我们要为更多老人的安全着想。”
“但如果家里实在没条件,或是子女住在国外、外地,那我们也准备好了隔离间。”王慧表示,老人在就医回来后会暂时住在隔离间内,避免和其他老人接触。
严格的防控措施自然是抵御病毒入侵的坚实“盔甲”,而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身心健康也是“兵临城下”时的坚强后盾。
“我们准备了牛肉汤、排骨汤、老母鸡汤,每天轮着给老人换口味。”王瑞英介绍,宏利敬老院在此次疫情期间为老人们重新调整了食谱,尤其注重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遇到老人有忌口的,我们也会用其他的食材进行代替。”
据了解,甘泉路街道辖区内的9家养老机构中存在两种食品供应方式,一类由第三方餐饮公司直接供应,另一类由政府提供食材采购渠道,再由机构自行烹饪。“我们在4月1日前囤了8天的食材,等到第5天时,眼看着难以维系,我们就和街道求助,好在他们特别给力,很快为我们提供了采购渠道,也顺利买到了食材。”王瑞英放心地长舒了一口气。
除了在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外,养老机构也通过各种方式为老人的心灵“注射营养剂”。
考虑到老人长时间与子女分离,心中容易产生失落、孤独等情绪,多家养老机构还开通了视频对话服务,让老人和子女能够在“云端”相见。“我们先和子女沟通,确定好时间,然后理出一张时间表。”为了维持视频服务的有序性,保证充分的交流时间,王慧要求慧享福长者照护之家采取预约形式,提前安排好通话时间,“这样每位老人基本上隔两三天就能轮到一次,两方都能比较安心。”
疫情防控宣讲也在进行。“我们老人大部分都在75岁到90岁之间,与外界信息的接触非常有限,所以需要通过我们把这些信息告诉他们。”王慧认为,当老人逐渐对疫情现状有了整体性认知时,他们的情绪也会变得更加稳定。
“这些信息,包括民政部门的相关政策、新闻、老人的健康监测数据,我们也会及时地发在家属联络群里。”王慧表示,只有同时向老人和家属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才有机会建立理性、有效的沟通机制,“目前这样下来还是很有成效的,不管是老人还是家属都能更加理解我们了。”
从3月初实施全封闭管理至今,养老机构中的大多数职员、厨师、护理员、医生都已连续在院住了30多天,“我们把活动室空出来,搭好简易床,不够的就在沙发上挤一挤。”王瑞英坦言,“大家都很辛苦,他们其实家里也有小孩、有老人,但他们仍然坚守在这里,无私地陪伴着老人,我真心地感谢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