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校地协同创新发展签约暨中国矿业大学-江苏淮海科技城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揭牌仪式在淮海科技城举行,中国矿大薛勇教授的大气监测和遥感测绘等4个首批入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签约。
本次活动旨在推动园区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发展,强化与中国矿业大学的交流互动,建立科技城与矿大层面的合作机制,承接矿大的各类科技成果进园转化。
现场,泉山区委书记李勇和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周福宝共同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淮海科技城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揭牌;江苏淮海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贯渠与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周福宝签订了中国矿业大学—泉山区人民政府—江苏淮海科技城校地协同创新发展暨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协议。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突出的人才优势,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江苏淮海科技城正打造淮海“科创之芯”和区域性创新高地,不断加强与高校联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地协同创新发展,促进产学研互动机制,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提升创新能力和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今年8月份,矿大被教育部认定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落实基地载体空间。为进一步推进校地产学研合作,淮海科技城按照“构建转化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强化转化服务,建立生态系统”的思路,提供园区10号楼约2000平方米作为基地先期规划使用,一楼作为展示和接待空间,设计风格将人工智能与高科技元素结合,内容包括基地总体介绍、转化流程、相关投资机构、矿大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来源以及人才团队等方面;二楼及以上作为承接科研成果转化空间,装修完毕后团队可以拎包入驻。
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淮海科技城引入了众多类型资本,并鼓励和引导其与矿大对接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并将园区投资生态系统内的其他服务机构也无缝对接到矿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例如企业经营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构建起服务基地的全方位、全链条、宽领域服务框架。
近年来,泉山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区两大战略,依托辖区高校和园区,打造从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产业基地的发展链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此次中国矿大、泉山区、科技城,共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利用各方资源,集聚发展要素,壮大创新产业,打造“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抢占产业制高点—爆发式增长”的发展链条,必将为泉山区、为徐州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强大活力。
李勇在签约活动中指出,围绕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泉山将大力实施“四个赋能工程”:一是创新赋能工程。深化完善政校合作机制,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主导产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二是载体赋能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的研发检测、技术交易、产品推广、项目发布等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提升泉山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三是人才赋能工程。制定落实更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有技术优势的院校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四是服务赋能工程。发挥一站式服务中心作用,建立企业服务标准化认证体系、专家咨询辅导体系、投融资服务平台等,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经济蓄能,帮企业克难,为发展清障。
周福宝向泉山区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表示,泉山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令人钦佩,学校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围绕各自的优势资源,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建立校企校地校校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校企校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为载体,打造从基地研究到成果转移转化的全链条体系,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强联手,深度合作,助推徐州市和泉山区的转型升级发展。
现场,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江苏淮海科技城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进展情况及中国矿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活动上,薛勇教授大气监测遥感项目、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研究实验室项目、机电学院郝敬宾教授人工中耳3D打印技术项目、信电学院赵迪斐分子诊疗与AI应用项目作为首批入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签约。永鑫投资、灵匠创投、知源融创、慧控基金、泰岳产控、江苏银行等6家投融资机构也进行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