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南京 > 文字新闻
以创新重塑城市气质
发布时间:2018-12-10  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  发布开发区:江苏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

  “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政府作为不等于创新有为,自主创新不等于封闭创新,人才流入不等于人才红利,政策优惠不等于环境一流。”日前,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和记者谈起“五个不等式”。这是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过去10年探索中获得的启示。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创新动作频频,天津、西安等城市也在快马加鞭求创新。放眼长三角、远望珠三角,深圳已成为世界创新之都,杭州有“阿里系”,北京、上海、合肥,都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和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该怎么办?

  答案唯有创新。

  今年年初,南京发出建设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动员令,将人才和创新作为首要突破点,强化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化配置,让创新成为南京最突出的城市气质和发展驱动力。

  落实政策?激发全市创新活力

  长期以来,南京人被戏称为“大萝卜”,倒不是因为南京产萝卜,而是因为南京人身上有着和萝卜相似的特征:朴实、大气、不精致。作家叶兆言曾这样描述过南京人:南京人身上有种天生的不在意,就像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差不多”。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这种差不多态度深刻影响着南京创新发展的步伐。

  2009年,南京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10年来,以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南京出台一系列政策,激发全市的创新活力。“政策是好的,但问题在于,大多政策泛泛,细节缺乏,难以落实落细。”南京市副市长蒋跃建说,最终的结果就是,出台的多,真正落实的少。

  “以水污染治理为例,南京很重视这一块,政策上对我们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很大。”江岛环境科技研究院工程师周博文说,但是南京习惯于见好就收,污染治理达到政策规定的硬性指标后,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不会再继续完善和维护,等到问题再次出现后又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弥补,如此往复的结果是对资源极大的浪费。

  10年已过,当前围绕创新发展、人才引领,国与国、城与城之间的竞争风起云涌,远胜从前。面对现状,南京不得不克服城市性格中的“差不多”,从政策出发,把每一项落细、落实。

  党的十九大之后,南京明确提出并实施“121战略”即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两个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把南京建成最鼓励创新、最适合创新、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

  “围绕创新活动的‘痛点’‘堵点’问题,南京出台创新名城建设实施意见,形成‘1号文件+45个配套细则’的政策体系。”南京市长蓝绍敏介绍,在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南京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力推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在吸引人才方面,对在南京从事高精尖技术产业的人才,根据其对地方经济贡献,给予一定比例奖励,对非共识性人才实行举荐制,市场化选人,不拘一格;在政府服务方面,大力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优化创新环境,“只有把政策具体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各个环节中去,才能把每一个细节落实”。

  这一套政策“组合拳”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热情。从新能源汽车到智慧型服务机器人,从智能芯片到新型医药产品……一批新产品、新服务在南京诞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人员表示,近来,学校对与地方合作兴趣越来越浓,纷纷鼓励科研人员到地方找项目、快落地。

  今年1月至9月,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同比增长40%以上,科技型企业同比增长23%,剑桥、清华、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等资源汇聚南京。近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构建创新之城——中国创新城市TOP10的启示》的研究报告,南京创新总指数排名全国第五,位于北京、深圳、上海、广州之后。

  量质并举?充分释放创新潜力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的城市血脉中流淌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基因。“重文轻商、重官轻商”的价值取向曾一度让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科教重地。“南京人尊师重教,但往往忽视市场。同时,社会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做官思想,大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考公务员,而不是创新创业。”中国伦理学会名誉副会长王小锡说,这是古都的弊端,也是南京科教优势不能充分转化成创新优势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

  传统文化和创新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文化用得好,可以变成创新的动力;用不好,就容易沦为创新的桎梏。受古都文化的影响,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创新规律和市场规律结合与运用不够,行政导向、行政手段用得比较多,市场主体发挥得不够好,导致创新机制不活跃。

  如何将千年古都的科教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南京的回答是: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把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作为突破口,通过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各方资源,打开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通道,突破传统创新链条易断的弊端。

  “我们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人才团队持大股,政府基金、投资平台、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各展所长,形成利益共同体,政府股权收益反哺科研人员所在的高校院所。”张敬华说,这种方式有利于突破传统,让科研人才在创新领域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2017年年底,高翔辞去南京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职务,作为一名普通教授出资,成立人源化模型与药物筛选创新技术研究院,高翔和他的团队占股80%。脱离事业体制束缚,团队创新潜力极大释放,今年有望实现营收5000万元。

  对于高校院所,南京不仅将政府股权收益30%以上奖励给高校,还让高校获得新型研发机构的所有论文和奖项。更具吸引力的是,高校拥有了学科建设的前沿基地,能通过研发机构与市场的对接,创新教学模式和研究方向,还不用担心教学秩序被干扰。

  作为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的一个关键突破口,新型研发机构既是高效的创新资源整合平台,也是贯通产学研的桥梁和纽带。据了解,目前落户南京的188家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来自清华、北大等32所国内高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15所海外高校,以及中科院相关院所等2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依托新型研发机构,让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走出来,让地方创新需求走进去,南京科教资源潜力正变身创新发展新动力。

  接下来,南京将进一步加大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力度,坚持量质并举,加快建设更多老母鸡式的平台型机构,扶持优质机构做大做强,将古都的弊端转化为创新的优势,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主动作为?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创新生态,就是营造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的机制、环境和文化。深圳的科教资源不如南京,可从华为、腾讯到大疆,创新企业集群生生不息,原因在哪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董事长、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认为,关键在于南京缺乏像深圳那样灵活开放的创新生态。

  性格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深圳,开始时实力并不突出,但就是不爱守规矩,爱出风头不断创新的性格,与其城市实力的步步上升匹配得天衣无缝、相辅相成。而南京,由于长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以集体富裕为目标,整个城市缺乏敢想、敢试、敢闯的劲儿。“南京是一种‘玄武湖文化’,沉稳有余却开拓不足。”王小锡说,同时,十里秦淮、金粉之地、鱼米之乡的独特条件也淡化了人们的忧患意识,导致南京人求稳不求进,缺乏创新进取的勇气和动力。

  为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全球创新聚集高地,南京市主动作为,对全市所有科技创新园区进行整合集成、提档升级,将分散的83个科技园区整合设立成15个高新区,通过政府力量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营造适宜各个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

  在南京江北新区的生物医药谷,多自由度肌电假手、抗肿瘤药、放疗导航机器人等一系列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让人目不暇接,高新精准的医学检验设备、小白鼠资源库、中西医药资源库、企业服务中心等一系列与生物医药相关的资源设备一应俱全。

  “生物医药谷整合政府开发区、省内药企、科研院校、医疗机构优势资源,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覆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局局长方靖介绍,医药健康是江北新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而政府要做的,就是保证资金和硬件设施的供给,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鼓励相关企业和产业研究院入驻,形成串联。“创新环境有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注入。”

  目前,生物医药谷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10余家,自主开发三大系列、70多个品种的微创医疗器械产品,拥有自主专利85项……

  南京市智能高端产业装备研究院院长赵山说:“南京对我们资金、政策扶持很到位。作为一名创新创业者,我们最希望能有一个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圈。”通过改革消除阻碍创新的制度因素,这是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土壤肥沃了,不只是牛人,普通人也能激发出创新的活力,收获创新的果实,这样的创新氛围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重新整合后的15个高新区创新成果已累累满枝,今年1至9月,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75.69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76.3%,高新区作为创新名城建设主阵地作用日趋显现。

  秦淮河仍然桨声灯影,紫金山满眼草木葱茏,一个以创新重塑城市之魂的新南京正蓄势待发。

上一条: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化合作峰会举行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