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学岛,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岛,由于汇聚了国际一流人才和实验装置,在这里诞生的重大科学成果经常惊艳世界。如今,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这个小岛因高端创新平台的升级而盛名再扬。
11月22日,小岛又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平台——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其核心部件之一±185°旋转机架工程调试圆满完成,关键参数指标完全满足治疗需求,为加速推进质子治疗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质子和重离子放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先进的放疗治疗技术,质子放疗最大的优点在于副作用极小,同时提高治疗精确度。”项目负责人郑金星告诉记者。
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创新突破并非独角戏。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提前完成三大科学任务,并首次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实现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摄氏度、101.2秒运行时间,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已提升至42.9T,达到国际尖端水平……自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组建以来,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合肥正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构筑高端创新发展平台。”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范观兵说。去年1月,国家发改委同意批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代表合肥对标“国家级”,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一年多来,合肥市高标准推进创新项目建设,举全市之力加强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供给。目前,一系列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建设全面启动,重大前沿及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迅速推进。
记者走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指挥大厅,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格外显眼。“这是合肥在全国率先建成的城市安全监测系统,可对全市燃气、桥梁、供水等‘生命线’72小时不间断监控。”消防安全科技中心副主任关劲夫说,目前城市安全监测系统监测里程已超过2200公里,安全问题可以“一网打尽”。合肥市与清华成功“联姻”,构筑公共安全创新平台,旨在促进公共安全产业发展。
实践中,合肥立足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统揽,围绕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2+8+N+3”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一系列与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的“产学研”基地和协同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近年来,合肥市已建成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13个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引进创新团队113家、高端人才162人,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345家。目前,合肥市已拥有高等院校60所、各类研发机构1316家、“两院”院士108人,各类人才总数已达173.3万人。日益生长的“第一资源”,为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善解人意的机器人“阿尔法蛋”,可纠错评分的智能钢琴,能听话打字的智能鼠标……走进合肥“中国声谷”展示大厅,一系列高科技智能产品令人眼界大开。一年多来,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带动下,“中国声谷”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今年吸引了近百家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企业聚集发展,目前在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超过400个。”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告诉记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曾研制出全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全球第一台VCD,但创新平台中产业化能力不足,许多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如今,随着合肥高端创新平台的壮大,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加速刷新“合肥智造”新篇章。
在科学中心建设带动下,合肥市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226.86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全省四成以上。今年上半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0.5%,GDP较上年同期增长8.4%,增速居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