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有人照料,康复训练有人指导,内心情绪有人倾诉”,这是残疾人最朴素的诉求。如何让残疾人残有所助、残有所康、残有所乐?去年以来,我市以“政府主导、社区依托、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居民满意”为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云平台,逐步构建起家庭和机构相协调、生活照料和康养服务相融合的残疾人居家托养智能化服务体系,以智能守护让残疾人“残有所依”。
“你的脚内翻下垂较严重,卧床时要经常做屈伸膝关节的动作来带动改善。”近日,家住崇明街道义台街社区的左先生在接受康复训练指导。今年41岁的左先生是一名脑瘫患者,现为肢体残疾二级,日常生活只能依靠同为肢体残疾的母亲照料。由于出行不便加之生活困难,左先生缺乏有效的康复训练,久而久之,四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只要我们有需求,通过手机呼叫,很快就会有医生来家里帮助儿子做康复训练。”左先生母亲开心地说。
“依托‘智能化平台+服务团队’的模式,对辖区内的助残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对残疾人服务需求进行转介,最后以线下服务人员具体承接的形式为残疾人提供精准服务,实现半小时居家托养服务圈,残疾人不用花一分钱。”市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智能化平台管理人员说,只要有意愿且满足居家托养服务条件的残疾人,都可以申请享受生活照料、助洁服务、康复服务、精神慰藉等6大类共26项居家服务。
经过入户调查建档、信息录入整合、移动终端配发等基础性工作后,市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智能化平台于去年11月1日上线。在服务平台登记的残疾人拨打服务电话,呼叫平台就会显示对方信息,并根据对方的实际需求,指派周边服务人员及时提供专业周到的居家服务。服务平台同时还具有监管功能,通过与派单服务人员进行视频连线,实时跟踪服务人员行动轨迹,掌握真实服务情况,对服务内容、服务时长和服务满意度进行线上审核,确保服务质效。据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为170名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986次,服务时长达2432小时,服务满意度达100%。
考虑到残疾人居住地址分散、居住范围覆盖广泛的实际,服务平台还提供了配送服务和预约服务。针对理发修面、卫生保洁等规律性服务,采取定期配送的方式。对于水电维修、管道疏通等非日常性服务,则采取预约服务的方式
我们将不定期安排专人入户走访,收集服务对象和残疾人家属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居家托养服务工作,提高托养服务能力水平,满足残疾人群众日益多元化、差异化和品质化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市残联教就科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