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正式揭牌,并宣布从今年起,每年的10月26日至28日,将在浦东美术馆举办中国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打响全国唯一官方国际性文物艺术品交易品牌,第五届进博会也将首次打造文物艺术品专区。浦江两岸全城联动,确立全球文物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时间”。
与此同时,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推出了首期“海上来风——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文物艺术品公益展”,展出的15件画作,囊括第四届进博会免税销售的全部文物类艺术精品和部分现当代艺术佳作。
此次展览旨在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延伸进博会人文交流功能,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鼓励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文物类展品在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进行不少于三年的公益性展示服务”的要求,让更多公众一睹这些珍贵文物艺术品阵容,进一步感受到国家扩大高水平开放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首设文物艺术品板块,最终共有来自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等9家境外展商的41件文物艺术品完成交易,总交易金额达7.6亿元,让上海通过进博会这一促进海外文物回流的“主通道”,成为国际文物艺术品的“入海口”。
亮相首期公益展的15件画作,创作者分别是:常玉、齐白石、傅抱石、吴冠中、张大千、黄宾虹、黎雄才、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刘野。他们或为近代艺术大师,或为中外当代名家,他们中任何一人均可独立成展,如今更通过进博会这一全球共享共创的精彩舞台,汇聚浦东碧云美术馆,成就首期公益展的“十全十美”。
记者在展览中了解到,15件画作时代上起20世纪上半叶,下至本世纪初。作品类型以中国近现代书画为主体,兼及享誉世界的亚洲当代艺术家与高水准的华人西画作品。展览一方面将近现代与当代分门别类,另一方面将中外艺术家作品并置“对话”,突出中国美术新旧交迭、中西混融的历史和兼容并蓄的时代特色。展区空间辅以中式古典文玩、图文资料及多媒体影像,让观众沉浸其中,走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公益展第一部分聚焦中国近现代美术,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百年巨匠——齐白石”展区,展示作品为白石老人的《红线盗盒》。“海上双壁——张大千、黄宾虹”展区紧随其后,并置呈现张大千的《横塘雨过》《东丹王人马图》《惊才绝艳》《乔木芳晖》4件作品,以及黄宾虹晚年代表作《五十万卷楼图》和《溪山深处图卷》,力图重现海上画坛的辉煌气韵。“山水奇才——傅抱石、黎雄才”展区,将傅抱石的《高人读书图》和黎雄才的《长江大桥》并列一处,意在诠释两位中国新山水画代表继往开来的艺术史意义。
吴冠中融汇中国笔墨和西方构成主义,形成独特艺术风格,成为 20世纪中国艺术的代表。本期公益展因此设立独立展区“江南才子——吴冠中”,以呈现其对中西方艺术的理解和创新。入展作品《自选集》和《欢腾》皆属吴冠中上世纪70至80年代过渡时期的作品, 极具探索性及历史文献价值,在吴氏艺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的马蒂斯——常玉”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部分的收官展区,入展作品为《黄桌上的菊花瓶》。
公益展的当代艺术部分涉及三位作者,其中草间弥生与奈良美智皆为近年风靡亚洲艺术品市场的日本明星艺术家,刘野则是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策展人。三位当代艺术家代表性作品入展,向观众传递新时代审美的同时,也与同时展出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作品形成“对话”,体现出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成长背景的艺术家们,对美的多元定义和不懈追求。
首期公益展的举办,不仅为广大公众创造了与中外顶级文物艺术品面对面的机会,还以内容丰富的展板、多媒体影像等形式,展现进博会文物艺术品板块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政策。
据了解,为贯彻习近平主席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的加快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的指示精神,发挥进博会这一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的平台功能,促进文物艺术品领域先行先试和进一步扩大开放,从中央到地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精准政策和创新举措。
2021年,由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与进博局、市商务委、上海海关、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外高桥保税区海关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托自贸区保税区通关便利优势和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服务优势,在第四届进博会上首次设立文物艺术品板块。
第四届进博会期间达成交易意向的41件文物艺术品,在完成申报、交易、清关、进口、付汇等一系列手续后,全部顺利留在中国,并按照规定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首期公益展的举办,不仅持续发挥进博会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是进一步配合上海市重点培育文物艺术品交易产业,助力上海加速建设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助力浦东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承载区的具体举措。
2022年,第五届进博会将首次打造文物艺术品专区,力争以更大的展区面积,更丰富多元的文物艺术品,更精彩的展陈形式,为中国与世界建起交流互通的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