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杨浦区 > 文字新闻
杨浦2个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公布
发布时间:2022-02-14  来源:上海杨浦  发布开发区:张江高新区杨浦园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通知》,经组织专家评审,确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其中,上海有8个团队入选:

  其中,杨浦2个团队入选!

  分别是:复旦大学葛均波院士团队、同济大学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复旦大学葛均波院士团队。

  心脏,曾是手术刀最难以触及的禁区,在方寸之地“穿针引线”,容不得半点闪失。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在心脏的方寸之地,用创新破解着生命的密码。医者亦是师者,在课堂的三尺讲台,他们也用言传身教培育后起之秀。

  1999年,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带头人葛均波辞去德国Essen大学血管内超声室主任的工作,回到中山医院心内科任职。近年来,在葛均波的带领下,团队以临床实际问题为着眼点,以国家卫生领域的重大需求为目标,以缺血性心脏病为重点攻关方向,并以此为突破点,开展辐射整个心血管疾病事件链的防控研究,尤其聚焦于缺血性心肌疾病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

  长期以来,团队在葛均波的带领下,致力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在血管内超声研究、新型冠脉支架研发、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提升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推动中国医学创新的整体进步,2015年,葛均波与团队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以医生为主体的创新团体——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目前该创新孵化平台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医生创新平台之一,推动了我国心血管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进程。

  葛均波也把坚持创新的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他非常注重原创性,并经常告诫学生,“出去讲课,尽量讲我们原创性的东西,用我们自己的资料,要带着临床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国外的一些研究结论要批判地接受”。

  “医本仁术,德乃医本。”这是葛均波在教授学生时常说的一句话。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杂,葛均波仍然每月都会在导管室亲自给前来学习的研究生们手把手示范冠脉介入手术的基础操作,并耐心讲解手术思路和要点。同时,葛均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他主持制定疫情防控形势下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流程和防护策略,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特殊医疗器械的研发,还利用网络会议等多种线上途径宣讲解读,为疫情的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保障。疫情防控期间,葛均波自己带头,组织中山医院130多名心内科医生,免费远程问诊,给患者诊治提供方便。他用一系列的行动向学生们诠释了什么是医者担当。

  在教授学生时,葛均波时常强调和患者家属谈话沟通,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病变血管的状况选择最有利于患者心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治疗方案和手术器械。他时常告诫学生,不要有太多的功利心。“手术不在多,在精,别人做不了的你能做,这是真本事,别人做五例,你做十例,这是工作量”。他还反复叮嘱学生,科学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所谓的“高影响因子”牺牲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真实性。

  在葛均波看来,现如今,老师不仅仅在学术领域影响着学生,还从道德品质等方面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典范。”如同葛均波导师陈灏珠院士在专业知识、科研思维和人格魅力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样,如今,他也努力将师道传承延续。“在学生进入我的团队之前,我都会给他们提供一至两个研究方向,我不会把框框定得过死,使他们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学生的一些科研想法,我是要听汇报的,并会给他们的想法提一些修正意见,然后再去实施。”葛均波表示,自己对于学生的培养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用施教,“这也为给学生一个好的出路提供保障”。

  为了积极推进国家医学人才队伍建设,葛均波作为主编,组织并带领包括团队成员在内的众多国内医学专家编写了第八版和第九版《内科学》教材。团队中绝大多数成员均身兼教师和医生双重身份。作为教师,团队全体成员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平均每人每年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授课1-2门。作为导师,团队着力提升学生医学技能,同时培养科研思维,强调科研诚信。

  团队多年来一直在为实现全民心血管健康努力奋斗,立足国家卫生领域重大需求,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广泛布局,重点攻关,开展辐射整个心血管疾病事件链的防控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包括“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建立建设包括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病毒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技术与器械创新单元、“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近10个,主要成果总结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发动全团队的力量,积极投身“健康中国2035”,助力中国心血管防治战线建立,促进中国心血管事件拐点早日到来。

  葛均波表示:“目前工作团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为患者解除病痛、慢病管理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初心,继续通过自己专业的技术为广大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福音。”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协力发展的团队,葛均波团队仍将继续为各位成员和医学生们搭建攀登学术前沿的阶梯,做他们成长成才的巨人之肩,为中国心血管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和后备力量。

  寒假春节期间,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绍荣教授团队的实验室每天仍灯火明亮。今年团队的不少老师和同学都留在了学校,继续着科研工作。“我们目前有多个重要的科研项目都进行到了最关键的阶段,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在坚持工作,我春节期间也在进行研究论文的修改和投稿,力争产出更多创新性成果。”高绍荣教授说。

  团队由11名教师组成,矢志科技报国,主要从事早期胚胎发育和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除了睡觉,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课题组成员李延鹤回溯自己博士生活时很是感慨。他记住了高绍荣老师在新生见面会上的“科研当然不是坦途,唯有心怀家国,才能奋发进取、笃定前行!”

  李延鹤记忆里,实验室是个小世界。各种各样的器皿、各种形状的仪器,高高矮矮的架子,无声而小步快走的青春身影,三两个学生围着一位年轻老师问话、讨论......这就是实验室每天的日常,而这样的忙碌从春到冬,无论寒暑。

  2020年年初居家隔离期间,团队的老师一方面组织低年级的学生在家学习文献,积累理论知识,一方面将处在关键节点的项目的实验工作承担了起来,维持了细胞和动物实验的正常开展,保证了实验数据的产出进度。“真的太不容易了。”一位老师谈起疫情期间的工作,感慨道:“当时只有老师和博士后能进校,要做实验,要安抚学生情绪,还要准备网络授课,大家都忙到飞起了。”

  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究生命初始阶段,也就是早期胚胎的发育调控机制。这一研究对于人类生殖健康改善、辅助生殖技术的改进,以及克隆技术的改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胚胎实验需要严格遵循实验动物的生理周期,因此也被学生认为是实验室中时间跨度大、实验难度高的“大实验”。团队内负责胚胎显微操作实验的老师都要求非常严格,因为这些敏感的胚胎材料,往往会因为激素使用量、培养条件和操作手法等细节改变而呈现出发育效率的不稳定。

  “大家每次做实验的时候都要格外小心,就像期末考试一样,老师们都要提前跟我们过好流程,还要时刻盯紧细节。”一位博士生说,“我这次实验提前3天就要开始给小鼠打激素,操作完的胚胎要按照发育阶段观察收样,然后再进行组学文库的构建,完整做下来需要十天,观察时间有时候要到夜里12点。我们还有的实验是要凌晨进行。”这样的辛勤付出也迎来了丰硕的回报。团队在Nature等国内外顶尖期刊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荣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入选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除了科研,我们也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高绍荣说,紧张的科研之余,实验室开设了一个跑团群,鼓励大家积极锻炼身体。在跑团群里,学生会上传自己跑动的距离,每月跑步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室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院里组织的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都有我们男男女女的身影。老师和我们每周都会一起打几次篮球的。”同学们说。

  一个优秀的团队,离不开成功的人才梯队建设。在青年科学家培养方面,高绍荣教授团队先后7人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两人领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多人获上海市各项人才计划资助,成为同济大学有口皆碑的“千里马养成场”。

  “我们团队里7位高层次人才都是80后的年轻人,学术和教学都很优秀。”说起团队人才培养的事,高老师就笑容满面,“我们团队每个青年教师目前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细分领域,同时也为大团队的管理服务,比如陈嘉瑜老师是实验室的义务管理员,帮助规范实验安全和规范,王译萱和乐融融老师进行很多实验教学工作,高亚威老师管理测序相关工作。”

  “我们团队里的很多年轻老师,他们现在是团队的骨干。”高绍荣团队的李翀老师说,“大家在聚焦国际干细胞基础与转化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能够协作互补,更好更高效地完成项目研究”。

  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成为团队的核心主力,也成为学生身边的标杆。团队的高亚威老师是86年出生的年轻教师,是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第二完成人。她在与学生交流中经常会提到团队对个人发展的支持。“一个优秀的实验平台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的发展成熟真的帮助很大。我们不用太多考虑经费的压力,能够去开发一些有风险、但是更有创新性的实验技术。”高亚威老师说,“高绍荣老师帮助我们建立了成熟的科研思想,也帮助我们树立了教书育人、传承知识的坚定信念,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高绍荣教授带领的团队现有导师11名,博士生39名、硕士生4名,人才培养成绩十分喜人。他说,他们团队已经培养出50余名毕业生,近期的大组会有70多人,其中学生近60人。近5年来,高绍荣教授导学团队中有3名研究生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2位青年教师被评为院先锋党员、2名研究生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4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级、校级及院级奖学金,2名研究生获得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1名研究生获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1年11月3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以高绍荣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与第四完成人同样出自他的团队。在他的引领和带动下,团队中的康岚、高亚威、王译萱、陈嘉瑜、李翀、乐融融等导师也潜心育人,主动思考育人之责,逐步实现从‘要我育人'’我要育人‘’我能育人‘的思政育人升级,形成同心育人的格局。

  提起带团队、培养人才的诀窍,高绍荣说,老师的自律是保证,老师每一天都是移动的榜样,“首先我们要创造一个好平台。确定我们做什么,往哪个方向做,然后,平台上的人只管勤奋耕耘;其次,营造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大家在这个大平台、大体系内天马行空、自由发挥;第三,经常讨论,碰撞思想,众人拾柴添旺火就能少走弯路。我现在做的工作主要是协调、推进,会诊疑难杂症。我们大组会汇报课题进展大家会诊,接着开重点工作会推进重点项目,最后是具体项目讨论,完善细节。”

上一条:松江多家文旅场所筑牢安全防线喜迎元宵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