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长宁区 > 文字新闻
“老底子”的上海人是这样过年的
发布时间:2022-01-24  来源:上海长宁  发布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徐维新老师作为上海曲艺界的前辈,对上海民情风俗、上海方言颇有研究。徐老师曾假座上海图书馆,用上海话为新老上海人说说老底子上海人过年的那些趣闻轶事。

  春节是全球华人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标志性的节日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景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春节也是极富仪式感的节日,内容十分丰富,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

  俗语说“若要好,大敬小”,春节长辈给小辈发压岁钱,发个红包,历来是件有意思的事,给多少,怎么给,外公外婆、阿爷阿奶很纠结。现在又有微信发红包,大家连面都不见,只有红包在虚拟空间中飞来飞去,或许,这样的压岁钱是送了人情,少了温情,缺乏的是节日礼仪,是敬老爱幼的丰富内涵。

  记得老底子,吃完年夜饭,老阿奶会笑眯眯地拉起孙子孙女,从头看到脚,这时,阿爷开腔了,先问问考试成绩好不好,全班排第几;这时,学习好的孙儿,会响亮又自豪地说,两个一百分,阿爷呵呵一笑,给了只红包,孙儿双手恭恭敬敬接过,深深一鞠躬:“谢谢爷爷阿奶!”然后,老长辈们再好好叮咛一番,无非是好好学习,要听老师和爸妈的话。其实读书成绩稍逊,压岁钱也是有的,这时,爸爸妈妈会来打圆场,“阿拉毛头迭趟考试不大好,不过老师讲伊大有进步,而且体育考得特别好”,于是,阿爷顺水推舟,也是红包一只,当然少不了督促几句。这小小的仪式给原本平凡普通的事情增添庄重感和人情味。

  春节的传统习俗看似繁复,实际上正是这些形式令人们对亲情、思念、团圆等备感珍惜。老辈人的吃腊八粥、祭灶、敬祖宗,寓意对祖先的敬畏;大年初一,开门大吉,街坊邻居相见,相互道喜;有客人来访,端上一盅元宝茶,那里面的两只橄榄,宛如元宝,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夜饭的丰盛自然不在话下,但有些食品如水笋、粉丝、蛋饼、整鱼、鸡,还有汤团、年糕是必不可少的。鸭子上不得台面,嫌它多嘴,走路的样子也不雅观,同样鹅也乏人问津,在上海方言里,鹅的发音同“我”相同,吃“我”总是不太吉利。平时上海人把鹅称为“白乌龟”,也是上不得台面的。

  如今的年轻人对过年的心理期待趋弱。春节,十几亿人次翻山越岭、跨江渡河地回家过年,但年味儿淡了,似乎已成共识。不少年轻人总在抱怨过年就是吃吃喝喝;怕亲戚问自己学习、工作、恋爱、结婚情况;不会包饺子、不爱聊家常,都自顾自地抱着手机,刷微博、发微信,记忆里的年味已无太多期待。

  确实,不少人嫌传统过年方式太麻烦,如采购年货、打扫房屋、准备年夜饭、玩花灯等是以前过春节的“标配”,不如现今网购、电玩、旅游这些现代文化休闲活动更简单、有趣,刺激。

  抱怨春节无聊,不妨去认真了解春节民俗,跟长辈们学学过年的“仪式”,过个“懂规矩”的传统春节。春节,若全家人都换上红色衣服,喜欢传统服装的还可以添件唐装、旗袍等,能把过年的喜庆气氛烘托得更加浓烈。写春联、贴窗花,把家里布置得红红火火会让我们情绪更为高涨。学学写春联、做蛋饺,包汤团,真切感觉到辞旧迎新和迎春纳福的趣味。

上一条: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墙”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