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0月,全市技术合同登记281项,交易额9.37亿元,同比增长32.9%。
“亮丽数据的背后,是我市从‘需求、供给、服务、政策’四端同时发力,着力构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高效生态体系。”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面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不高的“老大难”问题,我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供给端发力 不断畅通技术成果转化渠道
“针对‘专家教授有愿望但没精力’的难题,广泛对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全国20多所知名高校保持密切联系,今年以来,共组织10多批次人员赴相关高校院所,围绕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我市优先发展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并发布成果500多条。
同时,我市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出台专门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措施,支持各载体单位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引进高校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各载体单位均建立至少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或新型研发中心,全市总数达12家,保障了技术成果的持续产出和供给。
此外,我市大力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计划,着力吸引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带着技术成果来我市创新创业。自2015年以来,全市共吸引市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4个,市财政参股扶持达1.68亿元。
从需求端发力 深入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
有这样一组数字。截至9月底,结合今年“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我市科技系统共走访企业500多家次,征集技术难题200多项,其中有效需求100多项。
为深入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我市定期通过县区园区科技部门广泛向企业发布通知征集,将征集上来的需求,分行业邀请专家进行有效性甄别,将有效需求进行汇编成册。同时,依托中介服务机构等专业化力量,对科技型企业申报的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进行甄别,寻找企业急需的技术动态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产学研对接会逐渐成为我市深入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50多次产学研对接活动,邀请专家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深入研讨,积极促进企业技术难题及时解决,推动科企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
从服务端发力 全力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探索凝聚经验,实践升华理念。我市立足制造业产业的特点,引入长三角知名科技服务机构——“上海飞天众智制造业科技服务平台”,成立协同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交流、评估认证、军民融合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今年以来,我市已邀请包括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空间电源研究所在内的10多批次专家到我市开展技术转移对接专项活动,并达成一批合作项目或意向。
思想认识更高一层,工作力度更大一级。我市大力引进和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围绕技术转移转化中急需的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专业服务,引进南京知问、苏州新苏等10多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年服务企业1000多家。
从政策端发力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谋定而后发力,成果转化首先是在规划上。我市制发《马鞍山市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若干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助力成果转移转化。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出台支持措施。2018年市科技创新政策兑现中,目前已实施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建设服务机构等涉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兑现资金达1500多万元。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给科研人员“松绑”是重要的一环。我市支持和引导安徽工业大学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台《安徽工业大学关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暂行规定》,鼓励研发人员进行成果转化,其中成果转化收益按照不低于70%奖励成果完成人及为成果转化支出主要贡献人员。近年来,安工大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孵化了海思达机器人、达特智能等一批科技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