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破解农村难题的突破口,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目标,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迈出了强村富民、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抱团发展,推动村集体经济“跑起来”
“12个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只有抱团发展,以强村带动弱村,以富裕村带动空壳村,才能走出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面对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资金分散、竞争力不强等困难,博望区丹阳镇积极探索“整合要素、联营合作”的“村村抱团”模式,以“村村抱团”推动“消薄提质”。
2020年,博望区丹阳镇整合12个村资金统一参与到购买门面房项目,经前期与区城投公司多次商谈,购置丹阳佳苑一期商品房面积约1500平方米,总投资为1060万元,除上级补助资金230万元外,村级自筹资金及社会资本投入830万元,真正将资本变成“资产”,并通过门面房出租,有效盘活固定资产,放大资金效益,使“小钱”变“大钱”,“死钱”变“活钱”,每年带来固定收入村均5万元。
2021年,丹阳镇12个村又以50万的出资比例,联合成立马鞍山市丹润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承接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园区管理服务等服务管理项目。同时,紧抓宁博新型功能区建设和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契机,整合各村劳动力资源,村村组建劳务公司,承接本辖区改水改厕、沟塘清淤、环境整治等“小微”工程,不仅为每个村带来一笔可观的经营收入,而且还带动了100多名劳动力就近就业。
项目为王,推动村集体经济“强起来”
霜降过后,博望区丹阳镇八卦村黄稻区一片繁忙,水稻开始收割了。然而在丰收喜悦的背后,却有一些农民对着收割好的稻子犯愁:“新收的种子水分高,如果得不到及时晾晒,很容易发霉或遭虫蛀。”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八卦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宏保深入走访调研,提出了在八卦村建设一家种子(粮食)烘干中心项目的设想,并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八卦村及周边村庄群众解决了“烘干难”的问题,而且每年还能为八卦村带来7.5万元的增收。
八卦村这一项目是博望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精选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博望区丹阳镇把增加村集体收入作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根”和牵动农村基层党建的“纲”来抓,先后将百峰村果木、山河村和丹东村畜禽、八卦村和宝义村水产等涉农项目列入集体经济项目库,对上争取专项资金和产业化资金支持,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撑。
丹阳镇拥有较多的荒地、荒山,然而,长期以来,这些集体资源处于“沉睡”状态,未能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为打破这一困境,丹阳镇积极推动“三变”改革,先后成立12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对集体所有或控制的资金、资产及村集体建设用地、可养水面等进行发包、租赁、入股经营,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一村一品”和适度规模经营。百峰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和生态旅游产业,先后举办了“农民丰收节”、“樱花节”、“桃花节”、“瓜蒌节”等特色活动,带动周边5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七、八千元。宝义村通过水面发包,增收17万元......五年来,丹阳镇累计土地流转面积4万余亩,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在区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一些种植大户在偏远山区,通过流转山场的方式,在山场坡地种植桃子、葡萄、李子、杨梅、草莓、枇杷、板栗等,绿了山区、美了山村、富了村民。
新型农民,推动村集体经济“活起来”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字之变,却道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真谛”。眼下,乡村人才匮乏是制约村集体经济的一大痛点,为确保“人才+项目”发展模式得到1+1>2的效果,博望区丹阳镇积极搭建农民群众与“智库”沟通的桥梁,在百峰村率先成立全区第一家“乡学堂”,为村民开展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生产水平、发展能力、致富本领。
百峰村党总支与北京绿十字公司、市农业农村局及多家社会公益组织合作,通过“乡学堂”积极引技、引资、引项目,同时注重发挥本地“能人”的作用,以促进本土乡村人才队伍的壮大,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托好底。“乡学堂”为实现教学效果,主动征求村民关于课程的意见。根据村民们的意见,种养技术、民宿建设、旅游服务、电商服务等相关知识将搬上“乡学堂”讲座的讲台。
百峰村仙女山合作社负责人余宗华在乡学堂听完有关电商理论知识的讲座后,主动与百峰村联系:“今年受疫情影响,仙女桃滞销严重,现在果农们都愁得吃不下饭。”得知这一情况后,百峰村邀请余宗华进行电商直播,为合作社销售桃子3000多斤,村民们脸上淳朴的笑容让余宗华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丹阳镇许多其他村的村民也利用起电商来促进农副产品产业发展,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博望区丹阳镇村集体经济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根本在于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丹阳镇党委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以“抱团发展”模式,增强各村竞争力,有效避免资源浪费、资产流失。同时,因地制宜选好项目,充分挖掘资源资产“潜力”,打通经济发展脉搏。并以人才培育为项目发展保驾护航,着力建设好“乡学堂”,激发本土人才扎根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共同奏响博望区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让农村经济活起来,让农民群众富起来,真正走出一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路子,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