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近日,我市出台《2018年镇(区、街道)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实施办法》,推动镇(区、街道)真抓实干、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保障我市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南前列。
镇(区、街道)综合考核包括高质量发展、党建工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三个部分。在分值占比上,高质量发展占70分,设定41项指标任务;党的建设工作占25分,包括全面从严治党、人才工作、统一战线、精神文明建设、作风效能建设、依法履职6个方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占5分。另外,为鼓励镇(区、街道)创新创优、推进重点工作落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等工作,设置了加减分项。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设定高质量发展部分六大类、41项指标时,坚持“四个对照”,即对照镇江年度考核指标、以往“五位一体”建设考核指标、今年重点工作任务、省和镇江监测指标,把高质量发展任务具体化、指标化,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选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公认性和针对性,如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是实实在在体现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另外,聚焦我市全年重点任务和突破方向,如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设定了13项相关指标、共31.5分。考虑到镇(区、街道)之间的差异,考核将使用同一套指标体系、设定相同权重和不同目标值,实现考核的统一性、差异化。
“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经济发展高质量”中的一项关键指标。副市长、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俊杰表示,今年该区在鱼跃医疗器械产业园、仅一联合智造产业园、乐能动力电池、易行电动车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了突破,将力争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司徒镇党委书记李庆丰表示,该镇已有黄金屋、美乐集团、丹化集团3个项目竣工投产,9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还将完善两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发改经信委副主任周晶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围绕产业项目建设持续发力,接下来还将进一步细化分解计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实时跟踪,全面提升项目的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
“营商环境建设”是“改革开放高质量”的重要一环。市编办主任颜卫军告诉记者,“营商环境建设”主要指“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我市对镇(区、街道)营商环境建设的考核将集中于“镇级为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站体系建设”“镇区建设项目服务代办体系建设”“镇区自助服务终端建设”等3个方面。如已经成立的“开发区为民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了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并实施项目跟踪制、定期会办督办。
作为如今全民关注的一项“待规范的日常行为”,垃圾分类工作正是“城乡建设高质量”指标中的重点之一。吕城镇党委书记崔晓俊告诉记者,虎墅大荆村和墅桥村两个自然村作为试点,初步形成了一套易操作可推广的垃圾分类处理办法,目前11个行政村已全面推开垃圾分类全域试点工作。城管局局长谢正宝说:“通过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农村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提升,农村长效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常态化管理,垃圾清运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村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随意倾倒垃圾现象明显减少。”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是省委对镇江市年度考核的个性指标。文广新局副局长戎玉华介绍,根据创建要求,我市已经制定了创建方案,细化分解标准,下发《丹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和服务目录》《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与镇(区、街道)文体中心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下达农村文化礼堂创建目标。接下来,将强化工作指导落实,为镇江市高水平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出努力。
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历来是个难题。镇(区、街道)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把“生态环境高质量”列为重要内容,分值达17分。导墅镇党委书记张毅告诉记者,该镇以河长制和驻村领导全面负责工作机制为保障,全面开展了废气、废水专项整治工作,完成了25条农村河道整治,整治沟塘77个,关闭禁养区内81家畜禽养殖场,非禁养区119家已全部整治完毕。丹北镇镇长陆云飞说,该镇扎实推进“散乱污”、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整治工作,排查各类企业2000余家,查封非法加工点及企业违规工段120余处,已取缔小散乱污企业58家,整治挥发性有机物企业10家。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已经与各镇(区、街道)签订污染防治行动目标责任状,围绕动员部署、宣传发动、任务推进和奖惩措施四大类20项进行考核,将压力层层传递,确保责任落实。
一直以来,自上而下对“三农”工作都十分重视,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自然不可或缺。农委主任荆健康介绍,将按照《丹阳市镇(区、街道)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从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振兴发展、探索创新六个方面对乡镇进行考核,同时推动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确保今年12月底前全市70%的村完成相关改革任务。访仙镇主任科员王莉华说,该镇11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召开了股东代表大会,接下来将推进经济薄弱村工作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精准扶贫工作与慈善救助工作相结合,确保脱贫工作不落一人,经济薄弱村收入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