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数据显示,隆鑫通用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79.81亿元;这一数据已经超越上市时全年的68亿元。从占比来看,发动机、摩托车和发电机组业务营收占比八成;新拓展的四轮低速电动车业务营收也达6.61亿元。
2012年上市时, 隆鑫通用(603766.SH)作为一家主营业务摩托车及发动机的企业;6年之后,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已经拓展了无人机、通航发动机和新能源汽车等。
无人机业务由于处于早期阶段,尚无具体收入数据。
但根据本报记者获悉,隆鑫通用子公司珠海隆华在今年前三季度累计生产无人直升机34架,累计交付28架XV-2植保无人机用作植保作业;其新开发的XV-3大载重通用无人机参加了某型空地导弹飞星发射测试,成功实现了导弹空中发射;10月26日晚,隆鑫通用刚刚公告,自主研制的XV-5型“长航时多用途”无人直升机完成了四小时五十分钟的无地效定点悬停测试。
11月6日,广东,珠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前来参会的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无人机系统实验室王浩文教授及隆鑫通用董事会秘书黄经雨。在隆鑫通用无人机战略中,王浩文是核心人物之一。
早在2014年11月,隆鑫通用与王浩文、力合创投及珠海清华科技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珠海隆华,专门从事无人航空器的研发制造。
产研合作契机
《21世纪》:双方合作的契机是什么?
王浩文:2003年我在承担某项目型号开始,就很关注谁能做无人机的动力系统。要解决无人机的发动机问题,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实际上就是“心脏病”问题。我当时所在型号的研制队伍,依赖于国外的发动机。为了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我们的研发突破口就是解决发动机问题,并申请了专利。
航空活塞发动机只能从相关领域着手解决,跟它比较接近的领域就是汽车和摩托车领域。所以我调研知名的国内车企和摩托车企业。我们有一定技术需求方向,即水冷、液冷的发动机、散热条件好等,和这个需求比较接近的就是摩托车发动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联系到了隆鑫通用,让他们在我提供的专利基础上制作发动机,专利核心就是集成的动力系统,将直升机常用的发动机、减速器、启动机、发电机集成为一个动力单元。
隆鑫通用非常关注我们的工作,高管经常到我们的实验室交流,双方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隆鑫通用每年四百多万台活塞发动机的产量,可以支撑无人机发动机的生产,所以选择了和他们合作研发无人机。
《21世纪》:能否介绍一下最新的技术进展?
王浩文:我们生产的41千瓦发动机是世界上200公斤级无人直升机的一个类别,在全球同类别无人机中起飞重量最大,即达到了230公斤的最大起飞重量,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此外,我们刚刚实现了3.5个小时的无地效悬停时间。
直升机在悬停时需要的功率更大,往前飞需要的功率反而更小一些。后面我们会落实五小时的飞行时长,这是油机的优势,电池是不可能实现的。
2017年9月我们研制的XV-3 型无人直升机实现了最高的起飞海拔,在青海祁连县,完成了4120米海拔无地效飞行。
无人机技术“国产化”
《21世纪》: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如何?
我们设计的飞行器没有原型机,完全是自主研发,有三个优势。
第一,我们无人机采用飞发一体的设计理念,这是清华和隆鑫合作的纽带,隆鑫的发动机是我找上他们的主要原因。
其次,自主研发飞控与导航技术,所有飞行控制与导航算法都是清华自主研发,包括其他硬件电路设计、底层软件开发,每一条程序都是我们自己写。除了芯片外,我们实现了从发动机、旋翼系统、飞控、组合导航系统的全国产化。之所以芯片没有全国产化,是因为现在主要生产的是植保无人机,要考虑成本。但我们的算法代码优化率非常高,用国产芯片同样可以实现相应的控制。
第三,我们有平台技术优势,重点体现在我们的旋翼系统。这也是我个人最擅长的,关于高性能旋翼系统,我有多年学科沉淀成果。
《21世纪》:为何选择“先民后军”的发展路径?
黄经雨:隆华的使命是不限于做植保无人机,未来还会向多用途(包括防务无人机)发展。我们选择走先民后军的道路,是为了实现前期的积累和沉淀,会根据自主创新的技术,逐步向航空装备制造领域发展。
我们希望发挥多年的精密制造、规模化制造的优势,在短时间内使我国工业级无人机从研发到量产快速成长到达国际先进水平,不再受制于人。
《21世纪》:未来在无人机业务上,公司有哪些战略目标?
王浩文:我们的宗旨就是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问题,一方面,打破国外对无人机技术的封锁,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给企业创造利润空间。
每一项产品都有明确的定位。XV-2面对的是一个确定性需求,即植保市场,以此支撑企业发展。通过大规模量产XV-2,我们也可以增加技术积累,提高XV-3和XV-5的性能,未来开拓防务市场,满足军用需求,比如侦察、攻击等。其中XV3特点在于适合于大载重量需求,可用于运载导弹。XV-5最突出的特点是长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