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固态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瞄准氢能源……新能源具有环保、低廉和可再生等优势,作为传统能源的有效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新能源推广和产业发展成为各地坚定不移的目标。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昆山市“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着力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实施绿色技术研发等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产业……绿色正成为昆山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绿能“加速跑”
节能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汽车备受民众追捧,销量持续上涨。“我算了笔账,充电5小时可以开400多公里,这可比‘烧油’便宜多了。”市民史女士对自己的新能源汽车赞不绝口。从“烧油”车到“用电”车,这一选择变化体现了昆山市民逐渐接受了新能源汽车。
在昆山,从个人到企业,节能低碳理念正渐入人心。12月9日下午,一场针对昆山电子信息产业绿色发展的对接会在我市举行。友达光电、纬绩智能、立讯精密、研华科技等昆山电子信息产业绿色发展头部企业代表,分享企业节能减排经验,共寻绿色发展新路径,以典型示范作用,带领越来越多的“绿色工厂”加快崛起。
实现节能减排,能源是“主战场”。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耀文表示,通过“绿色工厂”建设,友达光电产能成长了30%,但用电量只上升了3%。中国价格协会能源和供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侯守礼表示,昆企通过挖掘自身潜力,降低能耗,做了很多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构建可视化可分析工业云图,提升综合评价和结果运用水平,蝉联苏州工业企业“亩产论英雄”百强榜上榜总数第一。截至2020年底,我市已有1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初步统计,我市绿色工厂工业总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实现了绿色发展和经济效应“双赢”。
发力“新动能”
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
工信部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公布了第二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名单,全国仅有20个项目、18家企业上榜,我市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目前,中信博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光伏跟踪系统及支架方案提供商和解决商。去年8月,中信博登陆科创板,成为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光伏智能支架系统企业。
中信博股份正是昆山新能源产业代表企业之一。当前,新能源产业正成为我市抢抓政策机遇、投资机遇、赶超机遇,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看家宝贝”。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及装备、材料制造,2020年我市新能源产业产值64.24亿元,增速约37.8%。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我市以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为方向,推动汽车零部件高端化发展,推进动力电池产业化规模发展。
率先卡位、加快布局,在新能源领域,我市积极引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项目,计划建设技术领先、省内有影响力的智能汽车集群。近年来,昆山开发区积极进军新能源产业领域,成功引进清陶发展、威马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企业。作为国内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领跑者,威马汽车落户昆山,并计划以百亿级投资在昆打造集研发、销售、运营、结算等于一体的集团总部。
同时,我市积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落户,2018年就建成了全国首条固态锂电池量产线并推出了第一批固态锂电池。凭借行业深厚积累,清陶已建成“新能源材料—固态锂电池—自动化装备—锂电池资源综合利用—科研成果孵化—产业投资”的完整生态链。董事长冯玉川表示,清陶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充分发挥“独角兽”企业影响力,带动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布局“绿未来”
争当绿色低碳发展示范
9月30日上午,昆山市人民政府与国家能源集团江苏电力有限公司、国电科技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共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三方将强强联合,在资源节约循环、清洁能源利用、推动低碳环保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多领域合作,为昆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
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家家企业入驻集聚,昆山紧锣密鼓布局新能源产业。对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氢能产业,我市提早谋划,下好先手棋。去年,我市提前规划布局氢能产业,计划把昆山氢能产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引领性、支柱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位于昆山高新区的江苏延长桑莱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全力抢跑,在氢能利用方面已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先进的生产线,催化剂及膜电极产品更是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金奖及阿卜杜拉国王大学代表团特别奖。
绿色发展,能源为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构建工业绿色制造现代体系,一方面着力完善动态服务机制,建立“有进有出”的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绿色制造财政金融、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宣传推广等服务机制;另一方面着力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探索建立绿色制造“传帮带”机制,发挥绿色制造龙头企业“排头兵”作用,“以大带小”“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助推全市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