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预览
科技创新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支撑,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原动力”。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与产业强市建设深度融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荣誉。当前,加大创新供给、深化科技改革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科创之风正以燎原之势为宜兴高质量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我市通过积极与高校合作赢发展,已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7所高校院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江南大学更是在宜设立研究生院,为我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掀开新篇章。已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3家、国家级孵化器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4家,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加码”。
亮点直击
突破技术壁垒引领转型升级更上层楼
上月,在2018年度“无锡市高成长创新型企业50强”榜单中,位于开发区的无锡帝科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名列第2,同时还作为“独角兽培育企业”将被重点扶持。今年以来,随着业绩的爆发式增长,这家科创企业的创新活力不断显现。5月,该公司协助客户创造了超高效单晶PERC叠瓦组件的世界纪录,前不久,其核心研发团队还吸引了数名电子材料领域的博士“加盟”。
帝科电子于2013年正式运营,主要开发、生产和销售光伏新能源、显示照明和半导体封装等领域的高性能电子材料。该公司依托自行研发的一种多元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含有该多元纳米材料的太阳能电池电子银浆料技术,一举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太阳能电池用正面银浆领域的长期垄断局面、填补了行业空白,是国内该行业的绝对领军企业。而帝科也成为我市光伏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一环。
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近年来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技术跨越的一个缩影。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市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产业实现高端化发展。在电线线缆、节能环保、陶瓷耐材等支柱产业进一步转型提升的同时,培育发展了一批带动性强的创新型新兴产业集群。近年来,随着总投资30亿美元的中环领先集成电路用大直径硅片、总投资20亿元的德融科技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驱动强的大项目逐渐落地宜兴,我市的新兴产业占比逐年提升,产值始终保持着两位数增长。
加大扶持力度树立企业科创主体地位
前不久,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面向5G的精密混合多波束预编码阵列天线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展开研发合作。这一项目也被纳入“2018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作为我市通信电缆产业的骨干企业,多年来,亨鑫始终把技术研发作为生命线,不仅在3G、4G发展中处于领先,更是提前谋划5G,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注重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公司正从生产研发型企业向创新创造型企业转型。本次与东南大学合作的项目,主要针对5G以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和需求,将研制出在性能、成本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的新型移动通信天线。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解决目前5G商用面临的高额成本问题,应用需求广泛。
科技创新关键在企业。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理念,着力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创体系,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开展大规模政产学研活动,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等措施,将科技创新的基因融入企业发展。目前,我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近300家,今年又新申报217家,数量创历史新高。这些企业先后承担了省科技重大成果转化项目52项,争取资金3.6亿元,在全省县级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搭建转化平台培植创新创业肥沃土壤
本月,位于江苏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内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宜兴),已进入装修的扫尾阶段,中心团队成员将于下月正式入驻。作为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首个海外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将在宜打造5个环境技术专业实验室,积极推动河道流域综合治理、土壤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技术转化。作为我市环保产业创新体系优质平台,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自投用以来,已吸引了中国瑞林、中信环境等一批优质企业入驻,立项产业化示范项目7项、环保技术装备标准项目9项。
近年来,我市将优化创新载体平台建设,作为激活科技创新氛围的利器,积极培育了一批符合区域特色、具备双创活力的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聚力开设了一批高质量、新模式的企业研发机构。同时,创新“苏科贷I”等投融资机制,强化科技金融的支撑,累计向260多家企业发放贷款近7亿元。在此推动下,南宜、哈宜环保研究院的运行模式已成为我省产学研共建载体的典范;江苏省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集聚、示范效应也在逐步显现;为响应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而建的宜兴军民融合产业园也已吸引企业24家……这些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平台载体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发动机”,实现功能最优化和价值最大化。
政策速递
实施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需求的内生动力,同样也需要政策引领。今年,我市出台《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提升产业集群创新水平、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等8个方面,推出了30个关键举措,进一步释放和激发科技创新的潜能。
科技创新“30条”,加大了对行业排头兵企业的培育和支持,这些企业如有投资超3000万元的单个研发载体建设项目,经评审立项后,可按不超过其研发设备投入10%的标准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补助;加大了对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的鼓励,对新建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产业)中心,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这也是含金量最高,也是增幅最大的一项举措;对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大型央企、跨国公司等在宜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区研发总部,配置核心团队、引进核心技术、集聚创新资源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等。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30条”的每一条奖励政策,是我市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体系的重要探索。该政策突破了原有的科技政策的壁垒,瞄准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硬骨头”和“拦路虎”,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改革创新精神,将为宜兴推进产业强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