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迎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与全国一道扬帆起航,勤劳智慧的马鞍山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搏击,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适应经济新常态,开启了“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新篇章,走出了一条独具马鞍山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马鞍山儿女的使命与荣光,四十年的沧桑巨变,诠释了马鞍山经济社会发展腾飞的传奇与梦想。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经济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市出台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跻身于千亿元俱乐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已接近长三角城市中等水平。
★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88亿元,列全省第9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78元。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8.09亿元,是1978年的252倍,跃居全省第3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攀升至75783.3元,是1978年的97倍。
马鞍山是中部首个,安徽省连续四次蝉联的全国文明城市;
同时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以及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八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三连冠”等荣誉称号;
荣获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等十多项国字号荣誉,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还在加快推进,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结构调整成效斐然 多点支撑逐步形成
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4.4个百分点。
慈湖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示范园区、郑蒲港新区先后成立并快速发展,郑蒲港新区被省政府批准为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列入省政府直接调度的4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当涂县连续三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县”;含山、和县地区生产总值迈上百亿元台阶。
2018年上半年,三县三区完成GDP692.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6.6%;三县三区完成财政收入占全市49.2%,市经开区、慈湖高新区、郑蒲港新区和示范园区四大开发园区完成财政收入占全市17.7%。
201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8.05亿美元,是2010年的1.2倍;其中出口总额15.89亿美元,是2010年的4.4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76亿美元。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和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园
获批设立;开辟对欧合作新通道,中欧产业合作园启动建设。成功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加快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对接。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4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持续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01.76亿元,滚动实施56项民生工程,惠及全市230万城乡居民,人均受益近9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