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宝山区 > 文字新闻
上海药谷“万亿冲刺”靠什么提速
发布时间:2021-10-14  来源:文汇报  发布开发区:上海宝山工业园区

  正在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上海,以东道主的身份举办一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盛会——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目前,大会已邀请到众多顶级企业和机构,包括上百位顶尖科学家、上千位药企负责人在内的行业大咖参加,从而搭建一个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与资源平台。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着力发展的三大战略性先导产业之一,全方位地考验着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产业配套、人才储备、金融支持、政策服务能力。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本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在政、产、学、研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这场令人激动的“万亿冲刺”正在不断提速:上半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同比增长20%以上,规模超过3500亿元,同时还涌现出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重大技术成果和产品。

  要让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真正造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进而转化为价值,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制造能力。目前,上海在强化创新策源的同时,大力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已有约60个张江研发项目在全市实现产业化落地。

  在产业结构素来偏“重”的宝山区,乘着上海发力生物医药制造业的东风,这里正在打造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率先启动的示范项目,“国盛产投·宝山药谷”预计将于明年落成。通过集约化布局,“宝山药谷”既有可以满足大企业发展需求的充裕空间,也为中小团队和早期项目备下孵化器、加速器等。国内领先的第三方生物医药动物实验机构——上海鸣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孙毅说,他们将在这里打造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大动物实验室,面积超过张江实验室的5倍,以满足上海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需求。同时,宝济药业、北京天瑞金MAX科技园等一批超10亿元的大项目也已经签约落户周边。

  宝山区对医企的吸引力,证明了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打造闭环生态、补齐制造短板的广阔前景。目前,全市各区、各园区都在积极推动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按照“1+5+X”的空间布局,在临港新片区、宝山区等建设5个市级园区和一批特色区块。一年多来,通过强化信息对接、空间对接、资本对接、服务对接,实施跨区联动招商和精准招商,创新成果在本市落地的势头强劲,“张江研发”带动的新产业投资达到500亿元。

  不仅如此,随着“张江研发”效应的溢出,外资也加大了投资上海的力度。今年上半年,强生、罗氏、西门子等不约而同地在沪落子,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以强化与本地产业界的联动。疫情之下,三笔总额近10亿元的投资,也证明跨国巨头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前景的信心。

  充满希望的土壤、活力旺盛的种子,如果再加上精心养护和辛勤劳作,就更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近年来,上海以精准高效的制度供给和营商环境服务,帮助生物医药企业应对创新风险。特别是今年4月,随着《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一个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等全链条的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

  为了让更多新项目尽快落地,上海以服务换取速度。落户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宝济药业产业化项目,总投资逾7亿元,将三年内推动2个新药项目以及多个在研品种实现产业化。董事长刘彦君说,他们选择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快速、高效、专业的创新服务——该项目从意向接洽到开工,只经过短短一个月。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上海创造了“新药贷”的模式,搭建“担保+银行+协会+园区”的政策性融资服务联动平台。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银行为他们定制免押或小额抵押贷款等特殊服务,同时提高不良容忍度。首批20家企业受益,5亿元的授信额度将为他们的创新冲刺再加一把劲。

  为了将本地临床资源优势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动能,上海首创了医企协同创新平台“临床试验加速器”,把药企与医院的对接,从线下串联改为线上并联,由此,临床实验的平均启动时间,从之前的差不多1年大幅缩短到3至5个月。

  为了加速新产品上市的进程,上海药监部门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为创新药物、创新器械提供“双优”服务。特别是对头部企业进行定点跟踪、跨前服务,在政策法规、技术审评、检查检验等方面加强支持,让企业少走弯路、直达目标。

  权威信息显示,在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23个一类创新药物中,有6个来自上海,占比超过1/4;在创新医疗器械领域,今年进入国家特别审批通道的上海产品有9个,约占全国1/5;迄今在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来自上海的有15家,占1/4。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策源能力。

  在推动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上海一直都把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摆在首位,在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临床转化能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事实上,自2008年国家实施“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以来,在总计60多个获批的一类新药中,上海约占1/3。

  高质量、高能级创新主体的高密度集聚,是上海源源不断拿出创新药物的根本动力。目前,全球最大20家药企中的18家、世界医疗器械20强中的17家,都在上海建立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办事处或制造基地。同时,大量怀有创制新药梦想的创业者,也为“东方药谷”带来更多新锐力量。

  在上海创业刚满4年的来凯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目前正专注于肿瘤与肝病领域的突破性新药研发。针对一个全球从未有产品上市的全新靶点,来凯医药的一个新产品,已经对复发性卵巢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显示出巨大潜力,预计明年将提交上市申请。创始人吕向阳说,如果把这个领域的竞争比成奥运会,虽然对手是两家跨国巨头,“但我们有信心在这个单项上摘下‘全球首金’”。

  创业者的信心,根植于上海这片创新沃土。目前,上海是海内外生物医药高端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本地产业链也覆盖了从早期研发、临床研究到商业化生产、新药上市销售的生命周期。这种生态,使得创新门槛大大下降,创新几率大大上升。虽然来凯医药只有80余名员工,但得益于完善的研发服务环境,每天为他们的新药项目而努力的至少有300名工作人员。“这让我们可以跑得更快。”吕向阳说。

  对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吕向阳无比期待。事实上,今年6月,他们的一个乳腺癌新药几乎同时在中美两国通过药监审核,从而可以同步启动临床试验。“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吕向阳告诉记者,他目前对浦东引领区建设高度关注,因为相关文件中就生物医药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这不仅将大大加快研发,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让患者早日用上新药、好药和原研药。”

上一条:云和入选全省大数据旅游统计应用试点单位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